 
                        
                    
辽宁民族研究
Liaoning National Research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9)
曾用刊名:满族研究
简 介:本刊由辽宁省民族宗教联络与舆情中心主办。其宗旨为弘扬满族文化,挖掘满族历史,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 主管单位: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
- 主办单位:辽宁省民族宗教联络与舆情中心
- 创刊时间:1985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6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5392
- 国内统一刊号:CN 21-1623/C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期
                                
                                    
                                        《光明日报》“两会特刊”刊发大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铸署名文章
                                    
                                
                                    
                                        
                                        (F0002-F0002)
                                    
                                         
                                    
                                    
                                    
                                
                                
                                    
                                        党建引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研究
                                    
                                
                                    
                                        吴宝宁[1];王铭[2];张伟[3]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探析
                                    
                                
                                    
                                        韦春露[1]
                                        (5-9)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时代价值与提升路径
                                    
                                
                                    
                                        崔国龙[1];李玉倩[2]
                                        (10-14)
                                    
                                         
                                    
                                    
                                    
                                
                                
                                    
                                        红色民间文学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中的功能与路径研究——以四川红色民间文学为例
                                    
                                
                                    
                                        罗夏梓平[1]
                                        (15-2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旅游促进民族“三交”事业发展研究
                                    
                                
                                    
                                        张淇[1];易希林[1]
                                        (22-26)
                                    
                                         
                                    
                                    
                                    
                                
                                
                                    
                                        辽宁“六地”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重逻辑
                                    
                                
                                    
                                        姚奎栋[1];程一航[1]
                                        (27-32)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
                                    
                                
                                    
                                        久毛措[1];袁颖[1];张建伟[1]
                                        (33-42)
                                    
                                         
                                    
                                    
                                    
                                
                                
                                    
                                        基于居民视角的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洞井村为例
                                    
                                
                                    
                                        白鸽[1];毛秋园[1]
                                        (43-50)
                                    
                                         
                                    
                                    
                                    
                                
                                
                                    
                                        文化兴村:民族地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驱动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胡易雷[1]
                                        (51-58)
                                    
                                         
                                    
                                    
                                    
                                
                                
                                    
                                        浅析晚清时期儒家文化对大理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
                                    
                                
                                    
                                        何迎霄[1];汪光辉[1]
                                        (59-62)
                                    
                                         
                                    
                                    
                                    
                                
                                
                                    
                                        清代伊犁阿齐乌苏大渠修浚史略
                                    
                                
                                    
                                        陈剑平[1]
                                        (63-69)
                                    
                                         
                                    
                                    
                                    
                                
                                
                                    
                                        清代顺治年间汉军旗人任职及影响
                                    
                                
                                    
                                        罗昀成[1]
                                        (70-78)
                                    
                                         
                                    
                                    
                                    
                                
                                
                                    
                                        唐代皇帝家训编译
                                    
                                
                                    
                                        伊莉娜·波波娃[1];王赞[2];黑龙[3]
                                        (79-87)
                                    
                                         
                                    
                                    
                                    
                                
                                
                                    
                                        浅析清末新政对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影响
                                    
                                
                                    
                                        乌云达来[1]
                                        (88-91)
                                    
                                         
                                    
                                    
                                    
                                
                                
                                    
                                        蒙古文经卷本《包公妙计降服祸国妖孽传》考论
                                    
                                
                                    
                                        李萨出拉娜[1]
                                        (92-100)
                                    
                                         
                                    
                                    
                                    
                                
                                
                                    
                                        清代热河都统粮食管理职能探析
                                    
                                
                                    
                                        马宇通[1]
                                        (101-106)
                                    
                                         
                                    
                                    
                                    
                                
                                
                                    
                                        不可解构的符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名称的存续逻辑与文化政治学分析
                                    
                                
                                    
                                        赵环宇[1];那擎博[2];张沥方[3];贾瑞光[1];鞠文强[4]
                                        (107-114)
                                    
                                         
                                    
                                    
                                    
                                
                                
                                    
                                        文化安全视域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研究
                                    
                                
                                    
                                        吕玉娟[1]
                                        (115-118)
                                    
                                         
                                    
                                    
                                    
                                
                                
                                    
                                        蒙古勒津刺绣的建档保护与实践研究
                                    
                                
                                    
                                        于宏艳[1]
                                        (119-123)
                                    
                                         
                                    
                                    
                                    
                                
                                
                                    
                                        试论西辽河流域各民族关公信仰的由来与影响
                                    
                                
                                    
                                        张春祥[1]
                                        (124-128)
                                    
                                         
                                    
                                    
                                    
                                
                                
                                    
                                        民族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作品的文学治疗作用
                                    
                                
                                    
                                        吕丽平[1]
                                        (129-133)
                                    
                                         
                                    
                                    
                                    
                                
                                
                                    
                                        中国传统龙舟的嬗变:冰上龙舟运动的推广价值与发展路径
                                    
                                
                                    
                                        周子顺[1];唐晨[2]
                                        (134-141)
                                    
                                         
                                    
                                    
                                    
                                
                                
                                    
                                        《红楼梦》“嬷嬷(嫫嫫)”词源词义辨析
                                    
                                
                                    
                                        王纯忠[1]
                                        (142-146)
                                    
                                         
                                    
                                    
                                    
                                
                                
                                    
                                        “互联网+”背景对于大学生体育生活产生的影响
                                    
                                
                                    
                                        郭聪[1];张淼[1]
                                        (147-150)
                                    
                                         
                                    
                                    
                                    
                                
                                
                                    
                                        认知结构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张子傲[1]
                                        (151-155)
                                    
                                         
                                    
                                    
                                    
                                
                                
                                    
                                        动画角色模型制作教学创新路径的探索
                                    
                                
                                    
                                        王钰超[1]
                                        (156-160)
                                    
                                         
                                    
                                    
                                    
                                
                                
                                    
                                        大连民族大学首次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61-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