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0-201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曾用刊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简 介:《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坚持学术性、理论性、思想性、原创性、前沿性的标准,以学术为本位,以质量为生命,主要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常设栏目有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重点栏目有徽学、古文字研究、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西方哲学研究、近代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桐城派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等。
-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安徽大学
- 创刊时间:1960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路3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019
-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040/C
- 邮发代号:26-42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5期
                                
                                    
                                        环境变动情境下晚清地方官府对徽州茶业的选择性治理——以茶业治理告示为中心
                                    
                                
                                    
                                        陈瑞[1];陶梦吟[1]
                                        (1-8)
                                    
                                         
                                    
                                    
                                    
                                
                                
                                    
                                        晚清徽州谱局修谱研究——以休宁迪祥里胡氏为例
                                    
                                
                                    
                                        祝虻[1]
                                        (9-16)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世界百年变局中的崛起探因
                                    
                                
                                    
                                        吴学琴[1];王威[1]
                                        (17-25)
                                    
                                         
                                    
                                    
                                    
                                
                                
                                    
                                        伪造与回归——尼采对英国自然主义伦理学的诊断与重塑
                                    
                                
                                    
                                        谢垠如[1]
                                        (26-36)
                                    
                                         
                                    
                                    
                                    
                                
                                
                                    
                                        唐代骈文的发展进程与作家定位——基于句格法的新考察
                                    
                                
                                    
                                        吴皞[1]
                                        (37-50)
                                    
                                         
                                    
                                    
                                    
                                
                                
                                    
                                        问与答:教育对话视野下的宋代策问再探索
                                    
                                
                                    
                                        郭庆财[1]
                                        (51-58)
                                    
                                         
                                    
                                    
                                    
                                
                                
                                    
                                        阐释、建构与实践:苏轼庄学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张可[1];成明明[1]
                                        (59-68)
                                    
                                         
                                    
                                    
                                    
                                
                                
                                    
                                        晚清上海报刊与慈善义演的兴起和发展
                                    
                                
                                    
                                        张秀丽[1,2]
                                        (69-76)
                                    
                                         
                                    
                                    
                                    
                                
                                
                                    
                                        《申报》与辛亥革命
                                    
                                
                                    
                                        贾小叶[1,2]
                                        (77-86)
                                    
                                         
                                    
                                    
                                    
                                
                                
                                    
                                        数据资产管理国际标准的制定、完善与中国因应
                                    
                                
                                    
                                        马忠法[1];郑文龙[1]
                                        (87-94)
                                    
                                         
                                    
                                    
                                    
                                
                                
                                    
                                        RCEP框架下的数据跨境流动规制与中国立法调适
                                    
                                
                                    
                                        李瑶[1]
                                        (95-102)
                                    
                                         
                                    
                                    
                                    
                                
                                
                                    
                                        消费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的协调适用
                                    
                                
                                    
                                        欧元捷[1]
                                        (103-112)
                                    
                                         
                                    
                                    
                                    
                                
                                
                                    
                                        个人信息处理同意规则的动态场景化完善
                                    
                                
                                    
                                        夏庆锋[1];戴媛媛[1]
                                        (113-122)
                                    
                                         
                                    
                                    
                                    
                                
                                
                                    
                                        通往创业之路:政府数据治理能否提升城市创业活力——基于大数据管理机构改革的经验证据
                                    
                                
                                    
                                        边晓慧[1];余玉娇[1]
                                        (123-133)
                                    
                                         
                                    
                                    
                                    
                                
                                
                                    
                                        智能消费的生成逻辑、鲜明特点与推进对策
                                    
                                
                                    
                                        谢加书[1];杨昕[1]
                                        (134-142)
                                    
                                         
                                    
                                    
                                    
                                
                                
                                    
                                        科技金融政策对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张梦婉[1];李居超[1]
                                        (143-152)
                                    
                                         
                                    
                                    
                                    
                                
                                
                                    
                                        异质环境规制协同如何激发波特效应?——基于动态演化博弈视角
                                    
                                
                                    
                                        高志[1];张志豪[2]
                                        (153-163)
                                    
                                         
                                    
                                    
                                    
                                
                                
                                    
                                        抑制还是促进:绿色金融政策与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来自中小工业企业的证据
                                    
                                
                                    
                                        文学舟[1];张一睿[1]
                                        (164-176)
                                    
                                         
                                    
                                    
                                    
                                
                                
                                    
                                        数据要素市场化与企业开放式创新
                                    
                                
                                    
                                        王浩然[1];董雨冉[1]
                                        (177-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