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学刊
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简 介:《郭沫若学刊》始终以建立郭沫若学为己任,不断拓展研究新领域,不断推出新成果,备受国内外“郭研”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广大社科工作者关注的刊物。国内几大传媒摘登转载率较高,美国《国际通讯期刊》重点向世界各国作了推荐;日本、美国、加拿大的有关图书馆、大使馆也通过国际书店或直接向编辑部索购。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戏剧创作、史学和考古著作、文字学以及其他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发掘、搜集合整理并向学术界提供有关郭沫若研究的资料、专题研究、生平、思想研究、学术争鸣、校识、考证、佚文、书稿节选、资料文摘、出版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
- 主办单位: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
- 创刊时间:1987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乐山市市中区滨河路778号,乐山师范学院内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7225
- 国内统一刊号:CN 51-1049/C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3期
缅怀抗联英烈 胜利属于正义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F0002-F0002)
主编期语
(I0001-I0001)
主持人语 以人民之名,赴民族之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郭沫若文化抗战
何刚[1]
(1-1)
论“人民”话语的概念形塑——以郭沫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思想活动为中心
李海宁[1]
(2-10)
抗战及国共谈判时期郭沫若诗歌中的人民形象
耿德坤[1]
(11-17)
形塑战时情感共同体——《屈原》的情感表达与传播逻辑
汤晶[1]
(18-24)
主持人语 郭沫若小说的文学价值
刘奎[1]
(25-25)
“家庭”作为现代主体生成的条件与限度——从郭沫若早期小说(1918-1924)谈起
王雅萍[1]
(26-33)
革命乌托邦、主情主义与文体的开放性——论郭沫若《一只手》的革命主体再造
陈若凡[1]
(34-46)
郭沫若小说中的自然书写与心灵救赎
陈子倩[1]
(47-53)
空间、反抒情与中国革命:郭沫若小说中的上海经验(1921-1927)
魏正泓[1]
(54-64)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本为例
陶洳薇[1]
(65-71)
20世纪郭沫若诗歌在俄苏的翻译与传播
贺梵[1]
(72-82)
文史融合 共谱华章——“郭沫若与中国史学百年历程”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冯天钰[1]
(83-84)
武昌昙华林:重现三厅文化抗战声威
(8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