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艺术研究
Ethnic Art Studies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9-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简 介:《民族艺术研究》自1988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立足云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拓创新。致力于艺术学全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致力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及理论探索,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发掘及综合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致力于民族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学术交流;形成了突出民族特点、关注理论前沿、追踪学科热点、构建学术高地的办刊特色,成为国内外艺术学界高度关注的学术交流平台。
- 主管单位: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 主办单位: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 创刊时间:1988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昆明市东风西路107号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东风西路办公区)8楼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840X
-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019/J
- 邮发代号:64-86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艺术法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和趋势
                                    
                                
                                    
                                        刘双舟[1]
                                        (5-11)
                                    
                                         
                                    
                                    
                                    
                                
                                
                                    
                                        非遗证明商标的法律问题与对策研究
                                    
                                
                                    
                                        马海然[1]
                                        (12-19)
                                    
                                         
                                    
                                    
                                    
                                
                                
                                    
                                        民间文艺作品版权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困境与跃升
                                    
                                
                                    
                                        刘桢[1];李宇浩[1]
                                        (20-28)
                                    
                                         
                                    
                                    
                                    
                                
                                
                                    
                                        主持人语
                                    
                                
                                    
                                        杨民康[1,2]
                                        (29-30)
                                    
                                         
                                    
                                    
                                    
                                
                                
                                    
                                        “南方—海上”丝路语境下花灯与象脚鼓舞的跨区域传播
                                    
                                
                                    
                                        杨民康[1,2]
                                        (30-42)
                                    
                                         
                                    
                                    
                                    
                                
                                
                                    
                                        武陵走廊花灯歌舞音乐的跨地域比较与外联内聚作用
                                    
                                
                                    
                                        梁怡[1,2]
                                        (43-55)
                                    
                                         
                                    
                                    
                                    
                                
                                
                                    
                                        苗疆走廊东段苗族民歌的跨地域—区域性族际交往
                                    
                                
                                    
                                        刘珊珊[1]
                                        (56-69)
                                    
                                         
                                    
                                    
                                    
                                
                                
                                    
                                        在互动、互适、互鉴中促进中华文明标识的国际艺术传播
                                    
                                
                                    
                                        田川流[1]
                                        (70-77)
                                    
                                         
                                    
                                    
                                    
                                
                                
                                    
                                        民俗博物馆的剧场化与表演研究
                                    
                                
                                    
                                        王杰文[1]
                                        (78-86)
                                    
                                         
                                    
                                    
                                    
                                
                                
                                    
                                        非遗IP的理论内涵、基本要素与应用策略
                                    
                                
                                    
                                        全小国[1,2]
                                        (87-95)
                                    
                                         
                                    
                                    
                                    
                                
                                
                                    
                                        中国电影伦理学的知识体系建构
                                    
                                
                                    
                                        袁智忠[1];马恩扉页[2]
                                        (96-106)
                                    
                                         
                                    
                                    
                                    
                                
                                
                                    
                                        从风格化表达朝现实介入性推进——探析21世纪中国新神话动画电影的发展路向
                                    
                                
                                    
                                        邹波[1];屈立丰[2]
                                        (107-114)
                                    
                                         
                                    
                                    
                                    
                                
                                
                                    
                                        挑战“真实”边界:VR纪录片的美学演变
                                    
                                
                                    
                                        康世伟[1]
                                        (115-124)
                                    
                                         
                                    
                                    
                                    
                                
                                
                                    
                                        “白蛇传”剧目当代经典化建构的启示与反思
                                    
                                
                                    
                                        伏涤修[1,2]
                                        (125-135)
                                    
                                         
                                    
                                    
                                    
                                
                                
                                    
                                        从“瞽诵箴谏”到“转变说话”——唐代讲唱的剧场化嬗变
                                    
                                
                                    
                                        张越[1]
                                        (136-145)
                                    
                                         
                                    
                                    
                                    
                                
                                
                                    
                                        走出透视法的误区:再论宗炳“远暎法”的画学原理
                                    
                                
                                    
                                        刘连杰[1]
                                        (146-153)
                                    
                                         
                                    
                                    
                                    
                                
                                
                                    
                                        新质生产力何以助力中国陶瓷艺术生产力创新
                                    
                                
                                    
                                        吴秀梅[1];徐志华[2]
                                        (154-160)
                                    
                                         
                                    
                                    
                                    
                                
                                
                                    
                                        《苗乡赶集好热闹》农民画
                                    
                                
                                    
                                        兰兴芝
                                        (161-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