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学校体育
China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简 介:体育教育刊物。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向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介绍国内外学校体育工作的动态、经验,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学术交流园地,帮助其业务进修,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
- 创刊时间:1981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西路8号院上地科技大厦4号楼602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7662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999/G8
- 邮发代号:2-438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
于素梅[1,2]
(2-3)
会场传声 操场践行 知行合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6-7)
创新羽毛球教材设计 赋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体育与健康 教师用书 羽毛球运动 全一册》教材介绍与教学实施建议
高琬鑫[1];陈世雄[1];周志辉[2];杨伯明[3];刘成兵[4]
(8-11)
强基·润心·筑梦:草根研讨聚力前行——《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草根争鸣”栏目总第191期话题研讨在浙江余姚举行
吴焕栋[1];胡涛波[2];邹军权[3]
(12-13)
场景赋能 身心双育——2025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开班
(13-13)
努力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推动常态体育课高质量发展
谭步军[1]
(14-17)
深植核心素养 提升课堂实效
陈星钢[1]
(18-19)
聚焦以体育人 淬炼强教之师
徐雪容[1]
(20-21)
助力体育课堂提质增效“四化”
陈友毅[1]
(22-23)
从理念到实践 探索高效体育课堂
胡康君[1]
(23-24)
深耕“三化”之道共研“趣味”课堂
王成勋[1];程逸群[2];余金红[2];王其炽[3]
(25-25)
聚焦核心素养 促进常态体育课提质增效
侯艳[1];杨城[1];巫远龙[2]
(26-28)
水平二《篮球:运球、传接球与投篮比赛》一课的设计思路与呈现
木英[1]
(28-30)
学生主体视角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阐释
花亮[1]
(31-34)
学为中心视角下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四化”
张娅露[1];石峰[2]
(34-36)
中小学生“优体能”运动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践路径
孙卫华[1];刘娓楠[2];侯雪萌[3];徐永凌[4];刘宇楷[5]
(37-39)
“一生一技”中小学体育专项运动技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马杨旭[1]
(40-42)
基于身体认知的体育学习定位与实施
王勇[1]
(42-43)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体育课堂转型策略
罗新江[1];王苏婷[1];齐朋雨[2];周鑫[1]
(44-46)
中学篮球课堂教学中的赛练结合策略
田仁克[1]
(47-48)
引燃、自燃、共燃:点燃体育课堂的“三把火”
曲成淼[1]
(49-50)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钱明星[1];邹军权[2]
(51-52)
体育课堂常规培养“五策略”
庄宏远[1];邓赞财[2];刘丽生[3];关海峰[4];陈国明[4]
(53-54)
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提升小学篮球课堂教学质量
张振强[1];王慧娜[2];刘才金[3]
(54-55)
共学、共研、共进:新时代体育学科工作室的运行机制与创建策略
王坦[1];邵进南[2]
(56-59)
课例研究:名师工作室研修方式变革的“利器”——以张勇名师工作室为例
张勇[1];李建文[2]
(59-61)
名师工作室“反导式教研”策略研究
王雪姣[1];石冰冰[2]
(62-64)
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路径与实践探索
陈磊[1,2]
(64-66)
手球竞赛规则与竞赛组织
周燃[1,2];张格[1]
(67-69)
“1-4变换”8字穿梭跳绳学训策略
尤仲[1];杨娇[2];沈维文[3]
(70-71)
乒乓球旋转发球器的制作与应用
薛焱[1];张宜玲[2];王蓓[1]
(72-73)
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胸椎健康的实践路径与方法
姚斌彬[1];叶佳锋[1];王红卫[1]
(74-77)
活力课间·健康成长:中小学生课间微运动与体质健康促进
袁圣敏[1];张龙凤[2];吴键[1]
(77-79)
“体质健康+运动等级+健康知识”综合评价的实践探索
张晓军[1]
(80-81)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评价的区域实践
王丽红[1]
(82-83)
小学篮球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王伽伽[1];金刚[2];张小伟[3]
(84-85)
“三阶三维”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
吕祥文[1];姚琍[2]
(85-86)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评价三策略
刘萍[1];姜建明[2]
(87-89)
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学业质量评价的思考与建议
金刚[1]
(89-90)
每个学生都可以是运动场上的明星
杨圣强[1]
(91-92)
校园篮球特色大课间活动的实施策略
沈丹萍[1];黄美勤[2];钟云力[1];朱元元[1]
(93-95)
聚焦“三个着力” 打造校园啦啦操特色品牌——以重庆科学城富力南开小学推广校园啦啦操的实践探索为例
傅波[1];沈武旗[2]
(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