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10月08日 星期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  介:《艺术科技》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本刊主要刊发艺术、教育、科技、管理等领域学术论文稿件,及时报道和传播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新成果、新发现、新理念、新经验、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指导实践,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应有的奉献。在本刊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均可在中、高级职称评定、晋升和业绩考核以及岗位竞聘中起到科研认定作用,也是必备的硬性材料依据。本刊竭诚为学术界广大文学、艺术、教育、建筑、科技、管理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服务。本刊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欢迎全国各大中专院校教师、硕博研究生、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工作人员、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相关科研管理人员惠赐或推荐佳作。

  • 主管单位: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 主办单位: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1988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9436
  • 国内统一刊号:CN 33-1166/TN
  • 邮发代号:32-59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6期

孟连傣族建筑金水图案调查与图像分析 石昊沅[1] (1-3)

展陈工艺品创意设计与制作工艺创新研究 焦姣[1] (4-6)

宋代陶瓷菊花装饰纹样艺术特征研究 李舒雯[1] (7-9)

论中文音乐剧《人间失格》戏剧改编与舞台呈现的创新之处 张嘉懿[1] (10-12)

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桂剧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究——以《拾玉镯》为例 桂文婷[1];张鸣[1] (13-15)

基于非遗戏曲淮海戏的声腔可视化设计研究 王星宇[1];杨飞飞[1] (16-18)

论Z世代中国大学生流行音乐的认知转型 黄硕[1] (19-21)

民族调式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发展情况研究 刘文超[1] (22-24)

文明城市视域下襄阳群众舞蹈文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张佩润[1];丁欣[1] (25-27)

高校舞蹈社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作用研究——以潮汕英歌实践模式为例 陈优[1];秦商[1] (28-30)

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观的问题指向、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路探究 路晓明[1] (31-33)

枯槁与力量的双重表达:宋元瘦马图与西方浪漫主义瘦马形象的跨文化对话 王悦[1] (34-36)

情景驱动下汽车设计CADM理论模型构建研究 冷雪[1] (37-39)

3D打印技术在布依族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王相和[1] (40-42)

极简主义风格在标志设计中的符号提炼与表达研究 郭江燕[1] (43-45)

马来西亚平面设计行业构成研究 Kendrew Koay[1] (46-47)

一人居住空间家具研究 鲁秋霜[1];张臣军[1];江宣凝[1];冯诗婉[1] (48-50)

校园空间环境对微气候的调节效应及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研究 郭亚男[1];王泽君[2] (51-53)

江南书院建筑符号数字图库系统建构探究 董志宏[1] (54-56)

苏州拙政园空间感知设计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再造探究 贾栎可[1];曾敦义[1] (57-59)

基于证件材料的装置艺术空间化表达研究——以设计作品《道路》为例 张瀚月[1];郑义泰[1] (60-62)

《7000棵橡树》与社会服务意识培育探究——兼论当代公共艺术中的美育价值 孙旖婕[1] (63-65)

绘画疗法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 余美洁[1] (66-68)

艺术类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与培养路径研究 林冰军[1] (69-72)

智能技术赋能可视化编程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 陈美霞[1] (73-76)

影视艺术教育在民办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影响与作用探究 吕布[1];赵银忠[1] (77-79)

中职幼儿舞蹈课程中的活态传承路径探究 骆丽丽[1] (80-82)

人工智能在表演课程教学中的即时性与持续性探究 孙菲阳[1] (83-85)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多元英译策略研究 罗焕[1];芦冰清[1] (86-88)

数字转型背景下高职英语教材评估体系研究 刘思思[1] (89-91)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以江苏常州为例 曹敏[1] (92-94)

PBL教学模式下篆刻艺术与恩施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路径与价值研究 何苗[1] (95-97)

非遗赋能高职美育育人实践路径探索 邓永荣[1];钟拼拼[1];唐秋婷[1] (98-100)

基于AIGC的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以四川非遗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课程为例 余房姝旸[1] (101-103)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路径探究 赵爽[1] (104-106)

中国神话融入幼儿教育活动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邵会[1] (107-109)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策略探究 刘海霞[1];石霞[1] (110-112)

全员育人背景下艺心相融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李翠华[1];徐茜娅[1];张丽丽[1];任晴[1] (113-115)

湖南省小学传统美术类非遗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探究 袁安鑫[1];彭智恩[1] (116-118)

大数据背景下家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王乐[1] (119-121)

“特教提升计划”下人工智能技术在特殊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么敬伯[1];康嘉格[1] (122-124)

承德非遗纹样数字化资源库构建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应用研究 王佳慧[1] (125-127)

科普展示中的体感交互装置设计实践研究——以《蓝碳呼吸》体感交互装置为例 陈天琰[1] (128-130)

后戏剧剧场的符号性解构、交互性重构与反思性美学研究 曹一尊[1] (131-133)

后现代困境下动画电影创作中角色的自我觉醒研究 黄馨[1];宋超烨[2] (134-136)

“交树交印”制度的可视化传播路径研究——以翠云廊古柏保护微动漫创作为例 贯凌云[1] (137-139)

“大思政”视域下主旋律影视作品的育人功能研究——以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为例 司家瑜[1] (140-142)

5G NR技术在电视外场直播制作中的应用探析 吕金霞[1] (143-145)

虚拟主播冲击背景下真人主播的“破圈”路径探究 杨澍昕[1] (146-148)

交互设计在彩灯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应用研究 周香君[1];刘洋[1] (149-15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智慧旅游建设研究——以湛江为例 刘玉腾[1] (152-15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适应性提升策略探究——以中英语言环境对比为视角 贾英智[1] (157-159)

文化赋能浮山摩崖石刻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姚松[1] (160-162)

菏泽市农家书屋数字化转型新路径研究 任晓杰[1];代莉[1];张倩[1];张晓[1] (163-165)

AIGC驱动的图书馆阅读推广业务流程SOP构建研究 李岑[1];郑波澜[2];黎新渝[3] (166-168)

数字技术驱动下文旅融合的增效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贺建萍[1] (169-171)

新媒体时代职业学院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长效机制探究 曾婧怡[1] (172-174)

当代剧院吸引年轻观众的策略探究 罗艳[1] (175-177)

高职图书馆线上服务转型保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贵州省高职图书馆为例 胥正群[1] (178-180)

数字化技术赋能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探究 秦晶晶[1] (181-183)

红色经典歌曲融入思政课的美育价值与传承路径研究 蔡佳哲[1] (184-186)

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 陈凌静[1] (187-189)

基于国潮文化艺术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徐燕[1] (190-192)

青岩古镇实践研学模式创新探索 杨青青[1] (193-19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张瀚文[1] (196-198)

AI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张自立[1] (199-201)

新时期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唐兰兰[1] (202-204)

特殊教育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雪丹[1] (205-207)

“三教”改革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路径研究 郑李春[1] (208-210)

南京绒花融入初中美术社团课的实践与文化浸润路径探究 朱艳丽[1] (211-213)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钢琴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王维天[1] (214-216)

红木文化与书法融合的美术教学创新路径探究 唐达林[1] (217-219)

“新艺科”背景下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孙海容[1] (220-222)

促进供需对接的高校音乐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李鸣[1] (223-225)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对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及策略探究 王翠[1];侯作云[1] (226-22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探究 缪宇彬[1] (229-231)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曹宽[1] (232-234)

成人国画临摹教学策略研究 陈添英[1] (235-237)

AIGC赋能交互艺术装置创作流程模型研究 李卓阳[1] (238-240)

数字化时代汉字价值重构路径研究 李玉琴[1] (241-243)

旅游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流失”现象及规避对策研究 王营营[1] (244-246)

跨学科视角下艺术与体育学科融合的机制探究 于金龙[1];钟晓露[2] (247-249)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可穿戴服饰设计研究 杨怀雨[1] (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