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曾用刊名:佳木斯师专学报
简 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是由佳木斯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刊物。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登载本校和校外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园地。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佳木斯大学
- 创刊时间:1983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学府街25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9882
-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412/C
- 邮发代号:14-275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9期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目标与路径
潘昱州[1];赵怡婷[1]
(1-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袁子明[1];漆昌彬[2]
(6-10)
同频性·统一性·共振性:论中国式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詹丽娟[1];余立[1]
(11-15)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实践伟力和践行路径
郭静[1]
(16-20)
数智时代劳动过程重构的唯物史观审思与社会主义应答
赵长伟[1];张晓薇[1]
(21-24)
哲学的世界化:马克思感性意识对自我意识哲学的超越
薛志琦[1];热依赛·伊力哈木[1]
(25-28)
列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思想的原理分析及当代启示——基于对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的文本考察
刘羽凡[1];刘欣然[1]
(29-33)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中国化的考察
王清[1]
(34-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结构、内在逻辑与显著优势研究
党旗[1]
(37-41)
内涵·价值·路径:弘扬新时代奋斗精神的三维探析
邵德福[1];任倬亚[1]
(42-44)
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及实践机制
盛男[1]
(45-49)
流量主导与主体性消解:短视频创作自主性与价值分配失衡困境及对策
冉波[1]
(50-54)
虚拟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业态的优化升级研究
汪珶[1]
(55-57)
福建省三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SWOT研究
乐进朝[1];张业圳[2]
(58-61)
数字货币市场波动对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与防范研究
周旺[1];陈柳英[1]
(62-66)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左现娟[1];张捷[1];马小琴[1]
(67-71)
酒店品牌个性对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研究
杨子[1]
(72-75)
数字经济背景下编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刘丹丹[1];曲明川[2]
(76-79)
新时代下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与治理策略——以安徽省为例
戚孙恺[1]
(80-82)
数字技术赋能龙江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实践路径
王海亮[1];胡秋宇[1]
(83-86)
新时代“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陈利平[1]
(87-90)
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路径研究
马济浙[1];徐颖[1];陈孝柱[1]
(91-94)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困境与路径——以扎西会议为例
王孔燕[1];保怡君[1]
(95-99)
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周子林[1];寇玉达[1]
(100-103)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文学作品人物话语解读——以小说《名利场》为例
廖治敏[1]
(104-107)
《红字》对清教主义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王黎黎[1];刘泽林[2]
(108-111)
非自然叙事视域下莫斯利《在黑暗中低语》研究
魏君珊[1]
(112-114)
航拍纪录片的深层意识论析
李秀美[1]
(115-118)
英语传播山西旅游文化资源的有效路径——基于新时代文化建设战略的分析
张晓晖[1]
(119-122)
闽学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与当代实践价值——以三明文化建设为例
黄元中[1]
(123-126)
自媒体时代甘肃旅游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探究
杨静[1]
(127-129)
湖湘巨擘陶澍的礼法思想及其经世事功
夏新华[1];杨道恩[1]
(130-135)
基于AIGC技术的非遗数字化创新与传播策略
李娟[1]
(136-13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文创设计研究
宗诚[1];张赫轩[1]
(139-143)
数字化背景下徽州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活化研究
蔡小雨[1]
(144-147)
以徽州宅居建筑符号探寻民宿空间美学
李冰妍[1];张永[1]
(148-151)
数字时代文旅融合下芜湖铁画创新发展研究
朱米娜[1];陈旺[1]
(152-154)
高校教师社会兼职兼薪行为调查与治理对策研究
蔡为爽[1]
(155-159)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帅荣梅[1]
(160-16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创新策略
周华芳[1]
(164-166)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夏凡乔[1];李泽[1];胡振江[1];王春刚[1]
(167-170)
基于VR技术的思政课教学场域变化及实践策略
申世明[1];尹婷婷[1]
(171-174)
东北小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提升进路
栾声越[1];岳兴佳[1]
(175-177)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辛刘方[1]
(178-180)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路径探究
钱慧云[1]
(181-183)
职业胜任力导向的高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改革实践
刘岩[1];康丽[1];文华[1];朱尚文[1]
(184-186)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医学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线上+线下”融合路径研究
张亚玲[1]
(187-189)
高师声乐卓越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构建探索
冯玉琼[1]
(190-192)
OBE理念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路径探究
曾光[1]
(193-196)
五育并举理念下高校校园足球体育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王品[1];徐竹波[1]
(19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