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曾用刊名:佳木斯师专学报
简 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是由佳木斯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刊物。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登载本校和校外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园地。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佳木斯大学
- 创刊时间:1983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学府街25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9882
-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412/C
- 邮发代号:14-275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0期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核心要义、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
颜杨[1];周硕[2];彭鎏佳[1]
(1-5)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核心要义、鲜明特征和实践指向
卢玥[1];蒋朝莉[1]
(6-11)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研究
陈思思[1];李淑娥[1,2]
(12-14)
历史的偶然性逻辑:阿尔都塞“相遇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理论对话
徐心怡[1]
(15-21)
“现代新儒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渊源互借与方法互鉴
李正心[1]
(22-26)
新时代农民政治参与状况分析——基于安徽省岳西县四个村的实证研究
朱亮[1];郭俊玥[1]
(27-30)
新媒体时代政务类媒体账号的贴近化传播——以B站“共青团中央”建党百年系列视频为例
张爱萍[1];张珊[1]
(31-3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和时代特征
周悦[1]
(34-38)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探索
赵亚静[1]
(39-42)
论打造我国向北开放型经贸体制的依据和路径——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李雪梅[1];祝贺[2];周玉英[1]
(43-46)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及当代启示研究
关越[1];田广澍[1]
(47-50)
茶博会观众感知价值研究——以第十六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为例
周学莲[1];胡迟[1]
(51-55)
数字化赋能城市社区老龄体育服务的价值、困境与对策
王加敏[1];许弟群[1];邓坤坤[2]
(56-58)
城乡融合视角下智慧乡村旅游服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王建芳[1]
(59-62)
高铁开通的城市边界拓展效应——基于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王瑞[1];贺斌[2];陈健[2]
(63-67)
新媒体时代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何燕燕[1];付本静[1];朱丽娜[1];张颖[1]
(68-7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孙千惠[1];刘凤霞[1]
(71-73)
《淮南子》思想融入大学生人文教育路径探究
冯宇[1]
(74-76)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
韩鑫圆[1];杜苇[2]
(77-80)
东北抗联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统战教育的路径研究
吴丽丽[1]
(81-84)
白色是最复杂的色彩——从《白鲸》到《看不见的人》的白人认同书写
唐文[1]
(85-89)
中国古代文论关键词英译与阐释研究
王敏娜[1];吕丽红[1]
(90-91)
中医文化负载词传播中的噪音及翻译路径
陈莉莉[1];王成峰[1]
(92-95)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政治文献用典英译研究
闻雯[1];李奕华[1];唐玫[1]
(96-99)
《中国共产党简史》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
王小龙[1,2];邹更新[3]
(100-104)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中国外宣翻译工作中的应用
王文彦[1]
(105-109)
近年国产电影中小人物的君子人格书写范式研究
陈肖利[1];张燕菊[1]
(110-114)
国产武侠电影的形式变迁与文化取向
毕倩茹[1]
(115-117)
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李延鹏[1]
(118-120)
新时代民族器乐产业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重构
孙瑜[1];洪仁国[1]
(121-123)
后现代主义风格产品设计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分析与启示
郑小平[1]
(124-128)
苗族舞蹈“天人合一”生态文化的民族学思考
杨旭[1]
(129-133)
近二十年土族民间信仰研究综述——以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为视角
赵翠洁[1];徐长菊[1]
(134-137)
生态变化对赫哲族声乐艺术符号体系的影响及对策
李娜[1]
(138-1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
夏梦[1]
(143-145)
OBE理念下“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朱明强[1];丁远远[1];刘儒香[1]
(146-149)
数智化时代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罗旋[1]
(150-152)
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王杰青[1]
(153-155)
基于“数智赋能、校企联动”的网店运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李末芝[1];陈岗[1];孙琪恒[2]
(156-158)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数字化教学改革研究
王世伟[1];李淑娟[1];张龙[1];徐刚[1]
(159-161)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吴凤琼[1]
(162-165)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公司信贷》教学改革研究
石承正[1]
(166-168)
AI赋能“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研究
汤菲菲[1]
(169-172)
“大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土地整治课程群思政建设
王丽[1];王凯[1]
(173-177)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吴茜[1]
(178-181)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体育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陈碧清[1]
(182-184)
ARCS模型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的应用
李金云[1]
(185-187)
理工类专业大学生学科竞赛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杜爽[1];葛宜元[1];梁秋艳[1];刘明普[1];孟庆祥[1];王建肖[1];夏钰坤[1]
(188-190)
智慧赋能:高校图书馆“视听说”多模态融合阅读模式的构建
邓巧妹[1];马燕[2]
(191-19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翟翌妃[1]
(194-195)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可为路径
王静雅[1]
(196-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