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听界
Broadcasting Realm
简 介:《视听界》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6年,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是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定的学术期刊。近年来,《视听界》论文被《新华文摘》等学术界权威全文转载并以封面文章形式推介;连续多次登上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新闻与传播》年度报刊转载率排行榜前十位;在最新的中国学术影响因子年报中,《视听界》在全国广播电视学类目学术期刊中排名前三位。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授予《视听界》“全国广播影视十佳学术期刊”荣誉称号,根据评选票数排名前三;《视听界》主打栏目“封面话题”连续10年以上荣获中国广播影视期刊优秀栏目一等奖;《视听界》论文获得中国新闻论文奖等奖项。《视听界》的邮政发行面遍及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行量居于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前列;在清华大学主持的中国期刊库的机构用户中,《视听界》机构用户分布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港澳地区和美国、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 主管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 主办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 创刊时间:1986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280号珠江大厦21楼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5171
- 国内统一刊号:CN 32-1294/G2
- 邮发代号:28-320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文耀中华》:理论节目的创新样本
单文婷[1]
(4-4)
党的创新理论视听化传播的标杆之作——评大型通俗理论节目《文耀中华》
高民[1];季明刚[2]
(5-7)
电视理论节目《文耀中华》的“破圈传播”与升级之道
田维钢[1,2];李秉诚[3]
(8-9)
政治高度 思想厚度 实践温度 历史广度引领力度——理论节目《文耀中华》的创新探索
孙乐强[1]
(10-11)
《文耀中华》:借典例生羽翼,飞入寻常百姓家
张艳[1]
(12-15)
算法思维驱动下的融媒体建设路径前瞻
张延[1,2]
(16-19)
主流媒体变革新引擎:AI主播的技术赋能、业务重塑与价值焕新
李雪[1];王沛[2]
(20-25)
车载在线音频场景下的广播节目融合转型路径
连毅[1]
(26-29)
媒介补偿视角下网络广播剧的兴起原因探析
陈钢[1];别茹欣[1]
(30-33)
《哪吒之魔童闹海》:文化自信的媒介仪式化传播
刘海琨[1]
(34-37)
新闻史料建构集体记忆的策略研究——以江苏广电《穿越时空遇见你》为例
刘浩邦[1]
(38-41)
“融”启时代 “新”向未来——“开放的大门”全媒体新闻行动的思考
张栩龙[1]
(42-43)
网络微短剧的现状、困境与出路
朱继双[1]
(44-47)
《我在岛屿读书》:“加速社会”时代读书节目的突围
陶婧[1]
(48-50)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对新闻创作的启示
李晨[1]
(51-53)
跨媒介叙事在城市文化IP传播中的应用策略——以常州城市外宣系列产品《教我如何不想她》为例
王拓[1]
(54-57)
重大主题报道的多级联动与立体传播
朱智红[1];徐蕾[1]
(58-60)
向市场要用户 为用户做服务——主流媒体客户端荔枝新闻的破局与思考
赵立孟[1]
(61-62)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江苏广电国际传播打造文化出海新范式
李汉春[1]
(63-66)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县融探索——以盐城市盐都区融媒体中心为例
邵晓玲[1]
(67-69)
浅析县级融媒体中心改革发展路径——以常州市金坛区融媒体中心为例
王小忠[1]
(70-71)
融媒体视域下城市广电人才队伍建设困境与探索
吴珊珊[1]
(72-75)
电影著作权价值评估的应用分析与研究
樊雨珂[1]
(76-79)
论新闻直播创优的关键要素
陆树鑫[1]
(80-82)
融媒体时代典型宣传的创新探索
刘阳[1]
(82-84)
综合运用传播策略做好开放型经济主题报道
尹浼又[1]
(84-86)
市级融媒区域报道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徐尧[1]
(86-88)
《你点我改》:政媒融合助力基层减负向纵深推进
吴涛[1];吉晓峰[1]
(89-91)
《长忆是江南》:传统文化新媒体产品创作的美学实践
张云莲[1]
(91-93)
守正与创新:传统节日现代表达的探索之路
孙祺[1]
(94-96)
少儿社教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
王叶菲[1]
(96-98)
新媒体时代广播音乐节目的发展与创新
葛昱[1]
(98-101)
广播房产节目的社会功能与发展方向
陈竹君[1]
(101-103)
电视直播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的把控策略
文坤[1]
(103-105)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人本意识和交流策略
李佳[1]
(106-107)
主持人MCN化运营:传统媒体加强影响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沈星[1]
(108-110)
新闻记者如何提升即兴采访能力
邓超[1]
(110-112)
新闻编辑在融合传播中的价值提升
锁静[1]
(113-114)
微博舆论场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李霞[1]
(114-115)
技术创新驱动县级融媒体中心生产力革新——以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为例
钱静楠[1]
(116-117)
融新汇智 融智增收:县融“自我造血”新探索
郭玉东[1];马丽[1]
(118-120)
“俯下身子”+“精心烹调”,让报道出新出彩
黄欣美[1]
(120-122)
场景式表达让社科宣讲深入人心
杨长辉[1]
(122-124)
县级媒体如何做好阅读推广
韩逢[1]
(124-126)
“副”以新能:文学副刊栏目的发展路径
沈倩[1]
(126-128)
节目测评时的若干联想
时统宇[1,2]
(129-129)
媒体人面对大语言模型时需要有点边界感
戴元初[1]
(130-130)
智能化、场景化、沉浸化的媒体深度融合
栾轶玫[1,2]
(131-131)
智媒时代需要警惕“算法迷信”
顾理平[1,2]
(13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