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淮论坛
Jiang-huai Tribune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0-201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简 介:《江淮论坛》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前身是创刊于1958年的《虚与实》,后改名为《江淮学刊》、《江淮评论》,“文革”中停刊,1979年复刊时易现名。现为国际交流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安徽省优秀期刊。
- 主管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 创刊时间:1958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862X
-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003/G0
- 邮发代号:26-14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5期
                                
                                    
                                        中国共产党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根基、历史韧性与实践进路
                                    
                                
                                    
                                        蒯正明[1];林敏建[1]
                                        (5-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人学透视
                                    
                                
                                    
                                        凌伟强[1];王虎学[2]
                                        (15-22)
                                    
                                         
                                    
                                    
                                    
                                
                                
                                    
                                        直接指称、严格性和弗雷格之谜——内森·萨尔蒙教授访谈
                                    
                                
                                    
                                        张玉玲[1];内森·萨尔蒙[2]
                                        (23-29)
                                    
                                         
                                    
                                    
                                    
                                
                                
                                    
                                        “中道”与中国上古民本王道政治论——以上古“书”类文献为考察中心
                                    
                                
                                    
                                        徐克谦[1,2]
                                        (30-37)
                                    
                                         
                                    
                                    
                                    
                                
                                
                                    
                                        一种君民共生的政治秩序——以荀子“尊君重民”思想为中心
                                    
                                
                                    
                                        宋洪兵[1];吕垚黎[1]
                                        (38-46)
                                    
                                         
                                    
                                    
                                    
                                
                                
                                    
                                        孟子对民本思想的转进
                                    
                                
                                    
                                        谢远笋[1]
                                        (47-53)
                                    
                                         
                                    
                                    
                                    
                                
                                
                                    
                                        论嵇康主体性人格的哲学建构
                                    
                                
                                    
                                        张盈盈[1]
                                        (54-62)
                                    
                                         
                                    
                                    
                                    
                                
                                
                                    
                                        法典化背景下环境资源案件行刑反向衔接的制度塑造
                                    
                                
                                    
                                        黎梦兵[1]
                                        (63-73)
                                    
                                         
                                    
                                    
                                    
                                
                                
                                    
                                        环境刑事司法提前介入的限定
                                    
                                
                                    
                                        苏达[1]
                                        (74-88)
                                    
                                         
                                    
                                    
                                    
                                
                                
                                    
                                        “第三领域”的“国家化”:农村基层治理的发展观察
                                    
                                
                                    
                                        赵晓峰[1]
                                        (89-98)
                                    
                                         
                                    
                                    
                                    
                                
                                
                                    
                                        借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行动逻辑
                                    
                                
                                    
                                        李棉管[1];王璐瑶[1];杨再苹[2]
                                        (99-108)
                                    
                                         
                                    
                                    
                                    
                                
                                
                                    
                                        本土化视域下的组织美学研究:鉴本启真、道器合一与熔古铸今
                                    
                                
                                    
                                        张熠婕[1];贾良定[1]
                                        (109-116)
                                    
                                         
                                    
                                    
                                    
                                
                                
                                    
                                        技术冲击与税收能力适配性——基于征纳能力双重视角的分析
                                    
                                
                                    
                                        何杨[1];孙明荟[1]
                                        (117-124)
                                    
                                         
                                    
                                    
                                    
                                
                                
                                    
                                        政府与政治研究中的田野实验:应用性及其适用性
                                    
                                
                                    
                                        陈那波[1];卓佳钰[2]
                                        (125-134)
                                    
                                         
                                    
                                    
                                    
                                
                                
                                    
                                        边界之善:网络视听平台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应用
                                    
                                
                                    
                                        李韬[1];蒙柯键[1]
                                        (135-143)
                                    
                                         
                                    
                                    
                                    
                                
                                
                                    
                                        开源大模型开发者刑事责任减免的法教义学阐释
                                    
                                
                                    
                                        李飞宏[1];欧阳本祺[1]
                                        (144-155)
                                    
                                         
                                    
                                    
                                    
                                
                                
                                    
                                        数字文旅中生物识别信息侵权的司法认定
                                    
                                
                                    
                                        胡学军[1];杨馥源[1]
                                        (156-165)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三大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赵炎秋[1]
                                        (166-174)
                                    
                                         
                                    
                                    
                                    
                                
                                
                                    
                                        中国特色“后理论”文论话语的生成机制与理论特征
                                    
                                
                                    
                                        廖述务[1]
                                        (175-184)
                                    
                                         
                                    
                                    
                                    
                                
                                
                                    
                                        马克思主义文艺典型理论中国化回顾与省思
                                    
                                
                                    
                                        杨旭[1]
                                        (185-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