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
Sinogram Culture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9)
简 介:《汉字文化》是语言文字学学术性刊物。研究汉语汉字文化,探讨汉语教学,并对汉语文与其他语文作比较研究。读者对象为语言文字研究人员、高等院校语文专业师生及中小学语文教师等。有英文目次。
- 主管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
- 创刊时间:1989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182号2002室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0661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597/G2
- 邮发代号:82-381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8期
从安大简《诗经》异文论其所属版本
谭海芬[1]
(1-3)
江淮官话洪巢片方言的重叠附加构形法探究——以淮安与宿迁方言为例
陶佳凝[1];贾润[1]
(4-6)
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速度与质量的影响
王楠[1]
(7-9)
贵港白话指示代词“个”“阿”的语音特征及空间分布研究
李健宁[1,2]
(10-12)
遵义方言“打XX”类三字格俗语探析
全倩影[1]
(13-15)
汉语模糊表达“行吧”的阐释
范凡凡[1]
(16-18)
“X搭子”的语言特点及社交文化阐释
杨宇璇[1];贺昱[1]
(19-21)
论阎连科《日光流年》的色彩词运用
刘梦源[1];蔡爱国[1]
(22-24)
词边界和语境对汉字位置编码影响的眼动研究
郭锐[1]
(25-27)
数字化技术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与挑战
钱颖[1]
(28-30)
虚构与真实的博弈:叶兆言元小说叙事策略的解构性探析
邓钧键[1]
(31-33)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培训内容的改进研究
张依君[1]
(34-36)
以“美育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王丹[1]
(37-39)
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冯珂嘉[1]
(40-42)
新文科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贺悦然[1]
(43-45)
《说文解字》于古代汉语教学领域的多元应用探究
姚娟[1]
(46-48)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剖析
仲妤淇[1]
(49-51)
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以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核心
罗主宾[1];张艺鑫[2]
(52-54)
多模态视域下新媒体资源赋能普通话课堂教学的策略优化研究
梁爽[1]
(55-57)
开放教育背景下现代汉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
邓雨洁[1]
(58-60)
《诗经》中的云意象研究
李琳颖[1]
(61-63)
《史记·苏秦列传》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王钟霞[1]
(64-66)
浅析《三国演义》中关羽人物形象
吴洁[1]
(67-69)
唐代边塞诗的地理意象书写与戍边情怀表达
杨沫子[1]
(70-72)
冯延巳对“花间传统”的超越与重构——兼论词体的士大夫化进程
杨济远[1]
(73-75)
王世懋与徐阶的文学交游
宋晓淇[1]
(76-78)
浅析“三言二拍”人物形象塑造
贾凡[1]
(79-81)
《红楼梦》中平儿的多重身份形象探究
梁莹[1]
(82-84)
浅析《大山诗草》中的汉文化传承与发展
罗丽[1]
(85-87)
闻一多《诗经》研究的三个特质
伏嵩伟[1]
(88-90)
黄锦树小说的语言策略研究
田艳梅[1]
(91-93)
唱歌学中文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中文教育文化传播作用的思考
王凡奇[1];齐童巍[1]
(94-96)
东南亚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涵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袁婷[1];余红艳[1]
(97-99)
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研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左月平[1]
(100-102)
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认识立场标记习得难度分析
郭子懿[1];曹旸旸[1]
(103-105)
基于国际中文教育的结构助词“的”与语气词“的”的研究
王悦[1]
(106-108)
对外汉语教学中名量词的偏误分析及解决对策
王渝凯[1]
(109-111)
从东西方“龙”文化差异看中国传统文化国际教学路径
沈卓凡[1];张洪祯[1]
(112-114)
中国汉诗文在日本传播的历史功绩研究——汉诗文对日本和歌发展的深度影响
钱韧[1]
(115-117)
中国汉学在俄罗斯的传播与发展
俞婕[1]
(118-120)
“拜年”词义的使用与文化内涵流变
万静[1]
(121-123)
秦汉简牍中“礼”字构形演变及其文化内涵转型
罗华梅[1]
(124-126)
高中语文项目化写作的学理基础与实施路径
杨淋[1]
(127-129)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化策略研究
李竣洁[1]
(130-132)
高中时评类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周立春[1];舒耘华[1]
(133-135)
议题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的应用策略
张博悦[1]
(136-138)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初中语文古诗词作业设计策略
王一敬[1]
(139-141)
成长型思维导向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虞亮静[1]
(142-144)
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李骏[1]
(145-147)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析
徐佩奇[1]
(148-150)
论唐代诗歌中的少年豪侠形象
陈禹桐[1];蔡爱国[1]
(151-153)
论程抱一对王维“空山”意象的阐释
龚云艳[1]
(154-156)
以花窥人:浅析《红楼梦》中的花意象
熊一娴[1]
(157-159)
浅析鲁迅《祝福》中的人物形象
朱悦宁[1]
(160-162)
解读《青衣》中筱燕秋的人物形象
史家昊[1]
(163-165)
基于《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中英翻译教学实践探索
关敏[1]
(166-168)
《论语》衍生物在日本的接受研究
范世程[1];刘宇婷[1]
(169-171)
人工智能在汉英翻译中语义理解优化的研究
史璇玥[1]
(172-174)
网络语境中高程度副词“相当”的形义特征和汉英翻译策略
朱颖珊[1];房战峰[1]
(175-177)
“携古迈新”人工智能古体诗创作的思考
丁依纯[1]
(178-180)
人工智能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智能学习培养路径研究
陈文博[1,2]
(181-18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逻辑、价值与路径
王巧灵[1];沈飞燕[1]
(184-186)
从“纹样”到“纹化”:非遗汉字在高校美育课程中的视觉修辞实践
张燕[1];史小蕊[1]
(187-189)
汉字融入地方高校美育文化体系的实践路径
顾凌[1]
(190-192)
庄子之“游”的含义与实践形式探析
沈楚凡[1]
(193-195)
《乘船而去》中的儒家思想探析
孔雪琳[1]
(196-198)
2025中华吟诵大会(江油)在四川绵阳隆重召开
(199-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