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11月02日 星期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5)

简  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7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出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以弘扬先进文化、繁荣学术研究为己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倡导学术观点创新、学术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努力为提出新理论、形成新学派、取得新成果搭建理论平台。在办刊上注重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既倾心探索学术理论,又密切把握时代脉搏,追踪学术热点,关注理论前沿,走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刊发了一批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力作,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以高雅的学术品位和严谨的学风,在学术界和期刊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 创刊时间:1955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257-2834
  • 国内统一刊号:CN 22-1063/C
  • 邮发代号:12-18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入选“国际中文教育核心期刊目录(2025版)” (2-2)

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握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新创造 韩喜平[1];刘峻宗[1] (5-14)

我国民法典立法目的条款的内在意蕴和规范价值 蔡立东[1];李治[1] (15-30)

从轻罪惩治到轻犯罪治理的中国路径选择 徐岱[1];郑成杰[1] (31-4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业规章制度建设探析 刘志云[1];吕铭鸿[1] (50-62)

不确定性冲击对中国实体经济的非对称传递效应——基于总量和结构双重视角的经验证据 刘金全[1];袁月[1];杨光[2] (63-78)

人口年龄结构与长期通货紧缩——基于1980—2020年日本面板数据的分析 李晓[1];洪慧瑛[1] (79-95)

中国跨国企业的国际避税及其治理研究——基于关联交易微观数据的分析 马海涛[1];陈宇[2];刘玉环[3];吴彬桢[2] (96-110)

金融结构优化与出口技术含量——基于金融开放的视角 田欣冉[1,2];丁一兵[1,3] (111-127)

廉政学研究中的因果推断:回顾与展望 倪星[1,2];赵潞烨[2] (128-140)

德行塑造、法治约束与责任牵引:廉洁文化的三维建构 刘畅[1];王馨雨[1] (141-151)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变阶段分析——基于1998—2024年CSSCI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李采薇[1];杨渊浩[2] (152-162)

文明的起源、演进与交流(笔谈) (163-163)

中华文明演进的“因革损益”规律——以殷周至秦汉的历史进程为例 马卫东[1,2] (163-171)

夷夏互动交融推动尧舜时代文明起源进程 杜勇[1] (172-177)

战争视域下的古代近东文明交流与文化认同 史海波[1];郭碧玉[1] (177-183)

古埃及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特点 郭子林[1];刘澄[1] (183-189)

汉朝和希腊化文明的接触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徐晓旭[1];徐阳[1] (190-196)

信义论 李景林[1];程旺[2] (197-206)

“效果历史”视域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哲学价值——兼论生态文明的阐释学依据 路强[1] (207-215)

汉语解释的立场、维度和国际中文教学 吕明臣[1];曹玉瑶[1] (216-224)

海外媒体话语中的孔子学院身份建构——基于西班牙主流新闻报道的分析与反思 李秋杨[1];陈晨[2] (225-241)

社会网络对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双重效应与地区差异——基于同乡网络的检验 周皓[1];刘文博[2] (242-258)

赋能何以成负能?——城乡数字治理非意向后果的形成机理 刘威[1];王碧晨[1] (259-271)

全球移民治理的历史演变、现实困境与中国路径选择 段卓廷[1] (272-281)

吉林省高校社科期刊研究会与吉林省传播学会共同主办“纠缠之间:面向媒介之后的媒介研究”后媒介社会学术研讨会 (28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