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学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9)、哥白尼索引(2020)、美国化学文摘(2015)、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2014)、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简 介:本刊体育专业学术性刊物。设有经验总结、理论探索、读书思考、试验报告、专题讨论、最新科技知识介绍、体育科技动态报道等栏目,为体育学术研究和学习提供交流园地。读者对象主要是体育科研工作者、体育院校师生、教练员、运动员等。本刊反映我国体育科学文化进展情况,重点发表中国体育学术前沿研究成果,是考察与研究中国体育发展现状和趋势不可缺少的依据。2002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而且是国内外多个知名检索期刊和数据库的刊源。2002年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574种人文社科报刊排名中居前20位,在体育类期刊中居第二位。《体育学刊》已成为知名的体育类学术理论刊物。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 创刊时间:1994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7116
-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404/G8
- 邮发代号:46-232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虚拟体育:数字时代体育的本质重释与价值省思
杨韵[1]
(1-7)
情绪地理学视域下体育教师“第三种劳动”的审视与调适
刘艳妮[1];赵犇[2];熊文[1]
(8-15)
西方著名人物体育思想研究的价值认定、偏误审视及路径优化
邵天逸[1];李启迪[1]
(16-22)
中国近代武术竞赛的思想进路、价值取向与实践逻辑
崔浩军[1];张君贤[2];刘洪[3];王震[1]
(23-30)
中国武术的艺术化发展探析
阴文彦[1];阴文慧[2];杨建营[1]
(31-38)
民族体育赛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机理与路径
邓星华[1,3];鸦新颖[1];蒲毕文[1,2,3]
(39-45)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体育赛事与国家认同建构——基于岭南文化的集体记忆
高鸿辉[1];陈灿[2];王美霞[1]
(46-52)
南岭民族走廊体育非遗活态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杨蕊[1];蔡艺[1];余莉萍[1];边柯[1]
(53-59)
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百年掠影、演进特征与经验启示
曹际玮[1,2];王超[1];茹晓阳[3];胡庆山[3]
(60-66)
关键意见领袖特征对女性消费者体育用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链式中介模型
张乐俏[1];王兆红[1]
(67-74)
中国“三大球”本土教练员领导行为团队层面影响因素研究
于少勇[1];孟欣雨[1];汪昊霖[1]
(75-81)
身心一统: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根基及实施策略探究
方国清[1]
(82-90)
体育运动学校与中小学校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共生机制及路径探赜
李赵权[1];柯勇[1]
(91-99)
学生感受到的学校体育是什么样子:一项对“双一流”大学学生长达3年的追踪调查
尚力沛[1]
(100-107)
反兴奋剂教育经历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兴奋剂知识储备、态度倾向、行为意图的影响
邓章岩[1];王栋[2];王坤[1]
(108-113)
高质量教育导向下我国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供需逻辑与实践探索
全海英[1];杨宁[1]
(114-120)
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社会学论绎
李彦龙[1];徐帅帅[2]
(121-128)
青少年“黄金日”活动行为推荐量研究:基于成分最佳时区分析法
宋云峰[1];齐玉刚[2];谭思洁[3];李凯欣[4];卢东磊[3];徐驰[1]
(129-136)
中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双向因果关系研究
李玉周[1];李禄一[1];王蕊[1]
(137-143)
学龄儿童24h活动时间分配和替代与操作智商的关系
郭梁[1];李天庚[1,2];曾赛[1,3];邓星华[1]
(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