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4-2016)、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曾用刊名:华中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简 介:《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主要面向从事“三农”问题等方面研究的科研和管理人员,现为双月刊。 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坚持百家争鸣,繁荣学术思想;深化理论创新,服务社会发展,及时报道最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坚持以质量为生命,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争一流,努力将学报办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高校社会科学学报。 本刊按照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的要求,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始终以国家政策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导向,紧紧围绕“三农”问题,结合产业现实,进行选题策划;积极发挥专家作用,与涉农研究的高水平科研院所和团队紧密合作,“三农”特色鲜明。本刊常设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土地问题、经济与管理等栏目,“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为本刊特色栏目。不定期开设乡村振兴、农业产业体系、精准扶贫、农村养老、农村基层治理等一系列专题,刊发论文引起了重要学术机构的关注,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 创刊时间:1981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456
-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558/C
- 邮发代号:38-341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城乡融合下县域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同机制
李顺强[1];张琦[2,3];鲁煜晨[2,3]
(1-14)
数字经济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流动的视角
龚勤林[1];乔涛[1];冷玉婷[1]
(15-27)
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就地城镇化驱动效应的测度与分析——以西南地区215个脱贫摘帽县为例
时朋飞[1];王梦君[2];李星明[3]
(28-41)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刘艺[1];李谷成[1];李练军[2]
(42-55)
返乡创业试点政策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考察
曹壹帆[1];陈慧杰[1];李雪颖[1]
(56-66)
田野里的隐形纽带:社会资本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信贷担保违约的影响研究
胡杰[1];罗剑朝[1,2]
(67-81)
耕地细碎化对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数字参与的调节效应
王婷昱[1];蓝红星[1,2]
(82-92)
粮食企业化生产多元主体协同行动:内在逻辑与案例佐证
谌洁[1];翁贞林[1];邓倩[1]
(93-102)
施药服务外包有助于农药减量施用吗?——来自CLES的经验证据
钱龙[1];饶清玲[2];陆华良[3]
(103-115)
植保“包干制”减量化的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委托-代理”视角
曹冉[1];窦道龙[2];徐志刚[1]
(116-126)
集体经济发展与内生型农村公共品供给
王波[1]
(127-138)
语言景观建设助力乡村价值提升——云南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实践与思考
吴一凡[1,2];李小云[1,2]
(139-149)
多民族聚居村落演变与家园共同体建构——以云南某市X村为例
冯慧超[1];何清俊[1]
(150-160)
弱势不弱能:SOC理论视角下农村老年抖音用户的数字社交与主体适应研究
刘娜[1];金一凡[1];石雪颖[2]
(161-171)
乡镇编外用工的组织形态及其转变——基于“控制权”理论的分析
廖启湖[1]
(172-183)
流动性赋权:女性农民工的主体建构研究
孔海娥[1]
(184-193)
契约和关系视角下转入户耕地生态保护的行为逻辑分析
吴凡夫[1];李祖佩[1];钟涨宝[1]
(194-206)
功能依赖、风险承载力与宅基地退出意愿
韩述[1];郭贯成[1,2];刘俊杰[3]
(20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