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4-2016)、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曾用刊名:华中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简 介:《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主要面向从事“三农”问题等方面研究的科研和管理人员,现为双月刊。 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坚持百家争鸣,繁荣学术思想;深化理论创新,服务社会发展,及时报道最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坚持以质量为生命,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争一流,努力将学报办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高校社会科学学报。 本刊按照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的要求,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始终以国家政策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导向,紧紧围绕“三农”问题,结合产业现实,进行选题策划;积极发挥专家作用,与涉农研究的高水平科研院所和团队紧密合作,“三农”特色鲜明。本刊常设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土地问题、经济与管理等栏目,“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为本刊特色栏目。不定期开设乡村振兴、农业产业体系、精准扶贫、农村养老、农村基层治理等一系列专题,刊发论文引起了重要学术机构的关注,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 创刊时间:1981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456
-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558/C
- 邮发代号:38-341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5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F0002-F0002)
从反贫到防贫:过渡期中国预防贫困的制度创新与理论贡献
左停[1];古丽尼尕热·阿里木[1];杜岚[1]
(1-11)
乡村数字基建、劳动力乡城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
陈强[1,2];吴海涛[1]
(12-23)
危机还是机遇:中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生产
胡新艳[1];黎燕玲[1];陈相泼[2]
(24-34)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何以驱动农业绿色发展?——基于湘鄂县域数据的多维效应评估与机制解析
杨嬛[1,2];席世浩[1]
(35-49)
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江苏省的微观证据
张亚洲[1];刘艳[2];石晓平[1,3]
(50-62)
数字金融能否提升农户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1250户粮食种植户的调查数据
查建平[1];蔡威熙[2];赵凯[1]
(63-74)
企业家精神如何促进粮食规模种植户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基于517户规模户的调查
曹彬彬[1];李剑[1];青平[1]
(75-88)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刘晓英[1];张志恒[1];牛文涛[1,2]
(89-101)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适合产品多样化吗?
王猛[1];戴佳彤[1];葛继红[1,2]
(102-113)
“隔山打牛”:农业供应链中标准化的信息溢出效应
刘新民[1];朱迎雪[1];于文成[1]
(114-127)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多维审视
薛金慧[1]
(128-138)
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进路
丁玲[1];钟涨宝[2]
(139-147)
“榜”治:乡村积分治理的仪式化实践与互构机制
万可歆[1];胡鹏辉[1]
(148-157)
乡村社会场域中“合作治理”的实践逻辑
蒋培[1];常巧素[2]
(158-168)
农村妇女公益诉讼的内在逻辑、制度核心与优化路径
徐婧[1]
(169-178)
农村人口空心化下酒席人情负担何以生成——基于闽东D村的案例研究
叶颖[1];芮国强[1,2]
(179-189)
面向粮食与生态“双安全”的中国耕地保护分区管控研究
姜坤[1];柯新利[1];王鹏飞[1]
(190-201)
农村征地补偿是否会助推家庭债务风险?
龙腾[1,2];王海军[3];林芷滢[1]
(202-215)
以作物营养强化应对“隐性饥饿”:新方法与新观点——《作物营养强化对改善人口健康的影响及经济评价》书评
朱晶[1]
(21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