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地方志
Jiangsu Local Chronicles
简 介:《江苏地方志》(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江苏地方志》指导修志编鉴,研究,宣传江苏地性,促进地方志事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的机关刊物。
- 主管单位: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 主办单位: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 创刊时间:1986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2号楼4楼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8485
- 国内统一刊号:CN 32-1011/K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新四军坚持华中抗战的历史功绩及重要启示
                                    
                                
                                    
                                        王海燕[1]
                                        (4-9)
                                    
                                         
                                    
                                    
                                    
                                
                                
                                    
                                        胜利的见证——从日本战败到南京受降
                                    
                                
                                    
                                        董红[1]
                                        (10-13)
                                    
                                         
                                    
                                    
                                    
                                
                                
                                    
                                        前行的星光——陈凤威烈士在无锡奋斗的岁月
                                    
                                
                                    
                                        王友良[1,2,3,4,5]
                                        (14-17)
                                    
                                         
                                    
                                    
                                    
                                
                                
                                    
                                        滇缅血路谭伯英
                                    
                                
                                    
                                        李华[1]
                                        (18-20)
                                    
                                         
                                    
                                    
                                    
                                
                                
                                    
                                        抗日漫画宣传队在南京
                                    
                                
                                    
                                        张晓华[1];罗清云[1]
                                        (21-23)
                                    
                                         
                                    
                                    
                                    
                                
                                
                                    
                                        南京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探寻
                                    
                                
                                    
                                        唐恺[1];程瑶[2]
                                        (24-28)
                                    
                                         
                                    
                                    
                                    
                                
                                
                                    
                                        北宋太湖流域地区的水患与治理
                                    
                                
                                    
                                        单志峰[1]
                                        (29-32)
                                    
                                         
                                    
                                    
                                    
                                
                                
                                    
                                        消逝的南京“诗河”——青溪
                                    
                                
                                    
                                        黄涛[1]
                                        (33-35)
                                    
                                         
                                    
                                    
                                    
                                
                                
                                    
                                        清初京江张氏家族的王朝认同
                                    
                                
                                    
                                        张纪伟[1]
                                        (36-39)
                                    
                                         
                                    
                                    
                                    
                                
                                
                                    
                                        《焦山书藏简章》与焦山书藏委员会研究
                                    
                                
                                    
                                        魏星[1,2]
                                        (40-42)
                                    
                                         
                                    
                                    
                                    
                                
                                
                                    
                                        荣氏梅园若干史实考释
                                    
                                
                                    
                                        钱江[1]
                                        (43-46)
                                    
                                         
                                    
                                    
                                    
                                
                                
                                    
                                        大生纱厂最早的一份广告
                                    
                                
                                    
                                        庄安正[1]
                                        (47-48)
                                    
                                         
                                    
                                    
                                    
                                
                                
                                    
                                        南京祁家面馆的烟火岁月
                                    
                                
                                    
                                        马学仁[1,2]
                                        (49-50)
                                    
                                         
                                    
                                    
                                    
                                
                                
                                    
                                        江苏地域文化的分区和定名
                                    
                                
                                    
                                        赵明远[1,2,3]
                                        (51-54)
                                    
                                         
                                    
                                    
                                    
                                
                                
                                    
                                        金陵水师船厂: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近代军工印记
                                    
                                
                                    
                                        李文宝[1,2]
                                        (55-59)
                                    
                                         
                                    
                                    
                                    
                                
                                
                                    
                                        漫谈湘城老街 邂逅千年时光
                                    
                                
                                    
                                        李雪龙[1]
                                        (60-62)
                                    
                                         
                                    
                                    
                                    
                                
                                
                                    
                                        古墓、琴声及苏轼
                                    
                                
                                    
                                        杜怀超[1,2,3]
                                        (63-67)
                                    
                                         
                                    
                                    
                                    
                                
                                
                                    
                                        大书生王世贞
                                    
                                
                                    
                                        顾苏[1,2,3,4]
                                        (68-70)
                                    
                                         
                                    
                                    
                                    
                                
                                
                                    
                                        晚清藏书家甘熙的生平著述与堪舆实践
                                    
                                
                                    
                                        汪维华[1]
                                        (71-74)
                                    
                                         
                                    
                                    
                                    
                                
                                
                                    
                                        宋词中的扬州意象
                                    
                                
                                    
                                        周冠钧[1,2]
                                        (75-78)
                                    
                                         
                                    
                                    
                                    
                                
                                
                                    
                                        二轮修志工作的回顾及三轮修志的思考——基于参与苏州市首轮二轮的修志实践
                                    
                                
                                    
                                        陈其弟[1,2]
                                        (79-80)
                                    
                                         
                                    
                                    
                                    
                                
                                
                                    
                                        正源撮要,纵览江苏方志之林——《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江苏历代方志考》评述
                                    
                                
                                    
                                        杜锦瑞[1]
                                        (81-82)
                                    
                                         
                                    
                                    
                                    
                                
                                
                                    
                                        赵诒琛与《峭帆楼丛书》遗事钩沉
                                    
                                
                                    
                                        戴敏敏[1]
                                        (83-87)
                                    
                                         
                                    
                                    
                                    
                                
                                
                                    
                                        延伸阅读:拓展综合年鉴资料价值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年鉴(2024)》编纂为例
                                    
                                
                                    
                                        陈大福[1]
                                        (88-91)
                                    
                                         
                                    
                                    
                                    
                                
                                
                                    
                                        徐州古方志的历史、特色与价值
                                    
                                
                                    
                                        赵明奇[1];张政[2]
                                        (92-95)
                                    
                                         
                                    
                                    
                                    
                                
                                
                                    
                                        《芦苇从中任我行》
                                    
                                
                                    
                                        李继宁
                                        (9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