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史学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nhui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简 介:历史学专业学术性刊物。本刊是我国创办比较早的史学刊物之一。杂志始终坚持学术性、高品位的宗旨,获得广泛好评。
- 主管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 创刊时间:1957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合肥市包河区徽州大道1009号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内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05X
-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008/K
- 邮发代号:26-9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5期
                                
                                    
                                        中国古旧地图的类型、编绘目的与价值评析——以现存陕西古旧地图为例
                                    
                                
                                    
                                        王社教[1]
                                        (5-12)
                                    
                                         
                                    
                                    
                                    
                                
                                
                                    
                                        从漕运捷径到通江尾闾:明清孟渎河道功能与河工模式变迁
                                    
                                
                                    
                                        罗晓翔[1]
                                        (13-21)
                                    
                                         
                                    
                                    
                                    
                                
                                
                                    
                                        被动的搁置——清政府与中阿边界问题的形成
                                    
                                
                                    
                                        张安[1]
                                        (22-30)
                                    
                                         
                                    
                                    
                                    
                                
                                
                                    
                                        房子:18—20世纪上半叶山西中部村民的生存变迁观察
                                    
                                
                                    
                                        刘振刚[1]
                                        (31-39)
                                    
                                         
                                    
                                    
                                    
                                
                                
                                    
                                        杨定宇首提“中国共产党”名称——兼论其从无政府主义到国家主义的政治思想演变
                                    
                                
                                    
                                        张双智[1]
                                        (40-49)
                                    
                                         
                                    
                                    
                                    
                                
                                
                                    
                                        “文治系统”的权力运作与限度:北京政府对五四事件的应对与处置
                                    
                                
                                    
                                        赵帅[1]
                                        (50-58)
                                    
                                         
                                    
                                    
                                    
                                
                                
                                    
                                        1930年代前期洋米与国米价格关系辨析
                                    
                                
                                    
                                        徐畅[1];宋婉甄[1]
                                        (59-68)
                                    
                                         
                                    
                                    
                                    
                                
                                
                                    
                                        抗战胜利后的教育甄审:以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为考察中心
                                    
                                
                                    
                                        黄伟[1]
                                        (69-79)
                                    
                                         
                                    
                                    
                                    
                                
                                
                                    
                                        11—16世纪土库曼人的迁徙与西亚政治格局的演变
                                    
                                
                                    
                                        李福泉[1];杨玉宝[1]
                                        (80-91)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新闻媒体中的苏军形象
                                    
                                
                                    
                                        张太原[1];蔡嘉生[2]
                                        (92-102)
                                    
                                         
                                    
                                    
                                    
                                
                                
                                    
                                        华中抗日根据地基层干部群体结构变迁略论——以干部来历为考察中心
                                    
                                
                                    
                                        陈明胜[1]
                                        (103-111)
                                    
                                         
                                    
                                    
                                    
                                
                                
                                    
                                        人文经济学视域下明清苏杭地区名茶现象探微
                                    
                                
                                    
                                        卢勇[1];杨源禾[1]
                                        (112-123)
                                    
                                         
                                    
                                    
                                    
                                
                                
                                    
                                        清雍正朝西湖行宫改置圣因寺园林考论
                                    
                                
                                    
                                        陈兆肆[1];黄思珩[1]
                                        (124-135)
                                    
                                         
                                    
                                    
                                    
                                
                                
                                    
                                        生产与救灾何以兼得: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山东省生产救灾机制研究
                                    
                                
                                    
                                        孔祥成[1];孟越[1]
                                        (136-147)
                                    
                                         
                                    
                                    
                                    
                                
                                
                                    
                                        由“异制”到“国制”:明清时期《大明集礼》在朝鲜的传播与影响
                                    
                                
                                    
                                        刘哲[1]
                                        (148-158)
                                    
                                         
                                    
                                    
                                    
                                
                                
                                    
                                        民初验契与央地财权重置(1912—1916)
                                    
                                
                                    
                                        李晓阳[1]
                                        (159-168)
                                    
                                         
                                    
                                    
                                    
                                
                                
                                    
                                        朱焕柳作品
                                    
                                
                                    
                                        朱焕柳
                                        (169-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