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5)
简 介:《中国社会科学》为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主要发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新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内容有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民族、历史、教育、文艺、语言等学科的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学术研究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 创刊时间:1980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4921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211/C
 - 邮发代号:2-531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9期
                                
                                    
                                        以正确二战史观全面把握二战的多重性和中国的东方主战场地位
                                    
                                
                                    
                                        王甫声[1]
                                        (4-23)
                                    
                                            
                                        
                                    
                                    
                                    
                                
                                
                                    
                                        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思想
                                    
                                
                                    
                                        董慧[1]
                                        (24-41)
                                    
                                            
                                        
                                    
                                    
                                    
                                
                                
                                    
                                        现代理性的复调——康德与法国哲学的相遇
                                    
                                
                                    
                                        李科林[1]
                                        (42-61)
                                    
                                            
                                        
                                    
                                    
                                    
                                
                                
                                    
                                        在弹性积累体制下拓展当代劳动过程理论
                                    
                                
                                    
                                        汪建华[1];郑广怀[2]
                                        (62-82)
                                    
                                            
                                        
                                    
                                    
                                    
                                
                                
                                    
                                        制度型开放的竞争法实现
                                    
                                
                                    
                                        孙晋[1]
                                        (83-102)
                                    
                                            
                                        
                                    
                                    
                                    
                                
                                
                                    
                                        机器意识与因果自我模型
                                    
                                
                                    
                                        吴小安[1]
                                        (103-122)
                                    
                                            
                                        
                                    
                                    
                                    
                                
                                
                                    
                                        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伦理探赜
                                    
                                
                                    
                                        欧阳友权[1]
                                        (123-144)
                                    
                                            
                                        
                                    
                                    
                                    
                                
                                
                                    
                                        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多样性形态与一体化走向
                                    
                                
                                    
                                        施劲松[1]
                                        (145-162)
                                    
                                            
                                        
                                    
                                    
                                    
                                
                                
                                    
                                        清代的“双轨财政”与国家财政能力:可信承诺视角的分析
                                    
                                
                                    
                                        郝煜[1];刘正铖[2]
                                        (163-184)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新殖民主义”话语本质
                                    
                                
                                    
                                        马建标[1];徐高[2]
                                        (185-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