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界
Chinese Journa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5)
简 介:《国际新闻界》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新闻传播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刊载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各领域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创性成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之一。对来稿实行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坚持学术质量第一,致力于学术自由与创新的追求,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瞄准国际学科前沿,继续保持国内一流水平,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术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 创刊时间:1961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5685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523/G2
 - 邮发代号:82-849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7期
                                
                                    
                                        交往(Verkehr):《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概念之一
                                    
                                
                                    
                                        陈力丹[1,2];张月[3]
                                        (6-26)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认同建构研究
                                    
                                
                                    
                                        刘小燕[1,2];李静[1];程畅[1]
                                        (27-44)
                                    
                                        
                                    
                                    
                                    
                                
                                
                                    
                                        数字时代“昙花一现”的参与实验?对一家创业媒体采纳参与式生产的个案研究
                                    
                                
                                    
                                        范英杰[1];李艳红[2,3]
                                        (45-67)
                                    
                                        
                                    
                                    
                                    
                                
                                
                                    
                                        新闻生产时间的比较:时效差异与时间价值
                                    
                                
                                    
                                        戴睿敏[1]
                                        (68-89)
                                    
                                        
                                    
                                    
                                    
                                
                                
                                    
                                        工作中的查证:即时新闻查证的制度维持与认知阐释
                                    
                                
                                    
                                        王越[1]
                                        (90-117)
                                    
                                        
                                    
                                    
                                    
                                
                                
                                    
                                        对“生成式情绪”的共情实践:人对AI情感智能体的情绪感知与共情
                                    
                                
                                    
                                        张丽萍[1];张立涛[2]
                                        (118-139)
                                    
                                        
                                    
                                    
                                    
                                
                                
                                    
                                        共知乃共情、共通与共识的前提:数字交往的心理语言学视角
                                    
                                
                                    
                                        彭增军[1,2,3];周妍[4];王宇琪[4]
                                        (140-157)
                                    
                                        
                                    
                                    
                                    
                                
                                
                                    
                                        社会正义、记忆权与传播伦理:塑造数字时代的公正记忆文化——访媒介记忆学者安娜·瑞丁、诺姆·提罗什
                                    
                                
                                    
                                        李岸东[1]
                                        (158-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