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术研究
Wushu Studies
曾用刊名:搏击
简 介: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 主管单位:山西省体育局
- 主办单位:山西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04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太原市大营盘寇庄北街3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1839
-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87/G8
- 邮发代号:22-86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3期
三皇炮捶在山西的传播
刘定一[1]
(F0002-F0002)
武举的礼仪文化研究
林友标[1]
(1-4)
天津回族重刀武术传承口述史研究
高会军[1];陈青[2];尹作亮[1]
(5-9)
传承与创新: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王昕[1]
(10-12)
基于受众中心论的武术对外传播
杨毅华[1];刘雍[1]
(13-15)
“非遗”视角下形意拳的跨文化传播与发展
靖新超[1]
(16-18)
由技术到文化:古代武术的实践演进路径探讨
李怀亮[1]
(19-21)
身体记忆对传统武术的价值探讨
朱丽霞[1]
(22-24)
少林拳定义探究
朱科眉[1];武冬[1];杨华莉[1]
(25-27)
社会互动视域下武术交往特征及成因分析
段振振[1];王柏利[1]
(28-30)
黔东南民族武术稀有兵器月牙翼齿镗助推旅游业研究
黄柳婷[1];李祥坤[1];王海波[1]
(31-34)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武术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困境与策略
张琪琳[1];洪浩[1];祝君宇[2]
(35-37)
湘西民族武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仲羿[1];左丽君[1]
(38-41)
武术刻板印象现状分析与启发:基于武术史的研究
孟林杰[1];额尔敦朝格图[1]
(42-45)
困境与厘清:学生传播中华武术之思
张凯[1];郭振华[1]
(46-48)
民间武术治理现状、述评与展望
余佐银[1];马林[1]
(49-51)
新时代中国武术的使命探索
王宿魁[1];孙健[2];陈晴[1]
(52-54)
广东省武术与南狮的文化互洽与共生
邓涣枫[1];陈明浠[2];李淑玲[1];马廉祯[1]
(55-58)
理性对待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争鸣
苏屹[1]
(59-61)
浅谈协调性在搏击训练中的作用
陶进华[1]
(62-64)
留存与赓续:竞技武术发展的历史回眸与时代价值
杨可健[1]
(65-69)
我国学校体育开展武术散打的SWOT分析
李志勤[1];李杰[1];胡平清[1]
(70-72)
中国式摔跤研究进展(1960~2023)
徐阔[1];罗长新[1,2];刘姝畅[1,2];张国栋[1,2]
(73-75)
蛋白质摄入促进武术运动员运动表现的作用机制与补充策略
张成龙[1]
(76-81)
“三位一体”视角下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
周圣文[1]
(82-84)
文化自强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
张珀滔[1]
(85-87)
文脉赓续与内涵价值:民俗体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赜
杨建美[1];许永乾[1]
(88-90)
基于心流理论的太极拳教学
朱懿奇[1]
(91-93)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武术课程育人价值的实践研究
武斌鹏[1]
(94-96)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蔡奕岩[1];程馨[1];周彦昕[1]
(97-99)
高校太极拳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与实践研究
张鼎源[1]
(100-103)
滇桂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韦海成[1];杨尚春[2]
(104-107)
四川省民俗节庆体育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囿与实践进路
张旭鹏[1];董新慧[1];舒钟慧[1];李跃[1];胡荣国[1]
(108-110)
四川舞龙习俗概述
石亮亮[1];杨海燕[2]
(111-113)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张杰[1]
(114-115)
唐诗中的马术考
张希凡[1];戴羽[1]
(116-118)
李亦畲《弹弓谱》研究
姚思绮[1];郑旗[1]
(119-121)
国际化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李其骏[1]
(122-124)
北京天桥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历程及启示
赵悦彤[1];耿言[1];张长念[1]
(125-127)
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户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吴思怡[1];周道平[1];张勇[1]
(128-130)
中老年群体开展健身气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以武汉地区为研究中心
刘禹彤[1];刘欣刚[2]
(131-134)
人工智能视域下学校体育的应用创新研究
樊晓佳[1];刘生杰[2]
(135-138)
蔡元培体育思想演变及对近代中国体育教育的影响
龙道金[1];高明芳[2];石龙[2]
(139-141)
健康中国背景下对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牛如贤[1];周军[1]
(142-144)
家庭教育干预学生游泳运动伤害的现实困难、预防措施、教育内容
谭朕[1];谭爱玲[2];许文兵[1];石佳欣[1];张辉[1]
(145-147)
体卫融合视域下安徽省全民健康高质量发展
范娜娜[1];吴海鸥[1];林智蕾[1]
(148-151)
监控运动性疲劳常用血液生化指标的应用研究进展及研究展望
向阳[1];朱欢[1];胡庆华[1];秦晗蕾[1]
(152-156)
读书点亮心灵 书香润泽人生
(15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