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2-201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曾用刊名: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简 介:《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南工业大学2000年与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为中南大学后,本刊于2002年底改用今名。创刊以来,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百强社科学报等荣誉,跻身为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出版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与政策,遵守党和国家的宣传工作纪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认真贯彻党的“双百”方针。 本刊坚持以学术为本、以质量为中心、开放办刊的理念;以“出精品、创名刊、求发展”为编辑工作方针;以“尊重作者劳动、尊重读者需求、尊重学术创新”为编辑理念;以“高起点、严要求、超常规”为发展思路,遵循“学术至上、不唯人、只唯稿”的取稿原则。依托本校、着眼全国,在征稿方式、审稿机制、编稿流程方面不拘一格、严守求新。 本刊积极履行理论教育、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等功能,为提高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服务,发挥高校文科学报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作用。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创刊时间:1995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湖南长沙中南大学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104
-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393/C
- 邮发代号:42-197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利”“妙”“巧”“道”:先秦匠学体系的四大核心理念
陈望衡[1]
(1-9)
肇端于《资本论》: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取径再探
肖永明[1];吴旺海[1,2]
(10-18)
周代思想界的启蒙特征及其理论谱系
祁志祥[1]
(19-28)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向度
潘泽泉[1]
(29-41)
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
罗健[1]
(42-52)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以《反杜林论》“共同道德”为核心的考察
郑冬芳[1];林豪庭[1]
(53-63)
社会加速批判的视角转换:从马克思到当代激进思想家
雷禹[1]
(64-74)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学说何以可能——基于索引分析和思想史源流的考察
安维复[1]
(75-86)
内外兼修:数字化转型和资源型企业碳绩效
周志方[1,2];张睿璇[1];史琦[1];张颖[1]
(87-101)
先立后破:制造业集聚能否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协同发展?
纪玉俊[1];刘俊成[1]
(102-116)
数字平台权力法律规制的法理基础与制度建构
杨清望[1];王海英[1]
(117-131)
从条款到代码:智能合约的“道德决策”
徐文[1]
(132-146)
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入法之立场、规范与制度衔接
陈伟[1];向珉希[1]
(147-159)
李约瑟问题的政治学回答
顾超[1];李健[1]
(160-169)
县级政府“编少”“事繁”的应对策略及改革进路——基于陕南A县多部门的案例分析
徐明强[1]
(170-181)
半殖民地中国的反帝话语建构
李永东[1]
(182-189)
曲折的自我表达:李清照词对韩偓韵文的沿用与创新
刘学[1];叶烨[1]
(190-200)
数字化时代下人的数字身份的异化与扬弃
李中涵[1];陈继红[1]
(201-209)
无权代理“善意”要件证明责任分配的法教义学解释路径
李佳临[1];傅郁林[1]
(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