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
Media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20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9-2020)
曾用刊名:报刊管理
简 介:《传媒》公布报刊最新政策法规交流报刊社采、编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分析广播影视界的热门话题、幕后新闻等;报道网络界的各种信息和动态,分析重点网站的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反映网民的厅闻趣事等,传媒管理机构的政策性法规信息发布和解读。
- 主管单位:国家新闻出版署
-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 创刊时间:1999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三路居路97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9263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574/G2
- 邮发代号:2-970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0期
《共护地球》
孔翠[1]
(F0002-F0002)
《护滴水之源 续万物之脉》
梅婷婷[1]
(F0002-F0002)
《比心》
张磊[1]
(F0002-F0002)
《时间》
孙岳[1]
(F0002-F0002)
从两会报道看时政传播的范式重构
杨树弘[1]
(1-1)
科技创新引领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
(6-7)
系统性变革中融媒体报道的大检阅——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专题
左志新
(8-8)
人机协同 情理相生 多元借力——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融媒体产品创新研究
曾祥敏[1];李婷萱[1];高淼[1]
(9-13)
以刷屏之作传递信心汇聚力量——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全国两会报道创新与探索
余荣华[1]
(14-16)
新技术嵌入 新产品破圈 新模式增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的新媒体实践
田小波[1];马战英[1]
(17-18)
坚守科技特色,展现“新”潮澎湃的中国——科技日报社全国两会融媒报道创新实践
管晶晶[1]
(19-21)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下两会报道创新路径探析——以江西日报社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
魏星[1];宋思嘉[2]
(22-24)
用创新和突破讲好“春天的故事”——2025全国两会每日经济新闻的政策传播实践
李彪[1]
(25-26)
主流媒体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策略探析——以近三年中国新闻奖相关获奖作品为例
范蕾[1];章丽[1]
(27-29)
“体育+综艺”节目融合创新的策略分析
刘华森[1];姚静[2,3]
(30-32)
大力提升舆论引导质效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以湖南日报社岳阳分社相关报道为例
刘永涛[1];周磊[1]
(33-35)
智媒体时代 羊城晚报的“数智+”升级路径
贾若[1];褚斯迪[1]
(36-38)
类、群体、个体:数智时代主持传播的三重功能
陈怡博[1,2];温楚涵[1]
(39-42)
电视理论节目创新的要素驱动与实践优化探析
郝伟光[1];李雪铭[2]
(43-45)
互联网“病毒视频”的实践转向与“程序化”趋向
冯楷[1]
(46-48)
媒介文化视域下虚拟数字人形象研究
李婧娴[1];孙为[2]
(49-52)
中国网络剧对韩传播的现状、特征与优化路径
李丹阳[1];陈枻豪[2]
(53-55)
跨文化适应视野下区域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实践研究
魏溪莹[1]
(56-59)
微纪录片《十四亿》的叙事特色及现实启示
夏月亮[1]
(60-62)
《追着时间的厨房》:慢综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探索
张昕玥[1]
(63-65)
社交媒体环境中黑龙江自贸区形象建构研究
李连璧[1,2,3];陈诗婷[1];赵喜丞[1]
(66-69)
以瓷塑旅 以旅兴市——景德镇文旅融合打造世界陶瓷文化之都的实践与向路
郭建晖[1];王广兵[2]
(70-73)
短视频广告的算法偏见及风险规制
李翔[1];俞智星[1]
(74-77)
论《新青年》中青年动员的实践理路与当代启示
由欣源[1];刘雨[2]
(78-80)
论陈独秀在《新青年》中的编辑方略与美学追求
纪聪[1]
(81-83)
论《新青年》办刊策略的三重考察与现实启示
张连奎[1]
(84-86)
探索与觉醒:新文化运动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三维考量
王丹[1,2]
(87-89)
信息粗传递视角下《哪吒2》对文化折扣的逆向利用
刘伟达[1];周仪涵[1];周赟[1]
(90-92)
中国近现代“新青年”的形象塑造与认同建构研究——基于对《新青年》文本的考察
王锋[1]
(93-95)
2024年第四季度“横店指数”报告
关博韬[1];王真[2]
(96-9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以唐宋文化对外传播为参鉴》
苏文灏[1]
(97-97)
大众心理学的解构与重构——评《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叶徽生[1]
(98-98)
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评《中国运动员媒介形象变迁研究(1980—2018)》
杨婉坤[1]
(99-99)
当代视觉文化在传播实践中的转型探索——评《图像时代的视觉审美及传播研究》
王逸凡[1]
(100-100)
《无声》
王楠[1]
(101-101)
《江边夕照》
王楠[1]
(101-101)
《杂谷脑河》
沈汀[1]
(101-101)
《镜》
沈汀[1]
(101-101)
《休憩》
武睿[1];鲍泽坤[2];王晓华[1]
(102-102)
《星壤绿源TerraNova Genesis》
付梦远[1]
(103-103)
《赛博仲夏夜:少年的孤独星河》
付梦远[1]
(103-103)
《天地茫茫》
郝雅宁[1]
(104-104)
《故居光影》
郝雅宁[1]
(104-104)
《绿水长流》
郝雅宁[1]
(104-104)
《时光涟漪》
李红冉[1]
(105-105)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插画设计》
田瑾[1];韩洁[1]
(106-106)
《零度轮廓·冬日的私语
王瀚磊[1]
(107-107)
《人生旷野》
郑艳[1]
(108-108)
《春寒料峭》
郑艳[1]
(108-108)
《岁月碾痕》
姜昶安[1]
(109-109)
《光影印记》
姜昶安[1]
(1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