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评论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简 介:文学评论刊物。对当代作家、作品进行学术点评,开展思想争论。读者对象为作家、评论家、大专院校中文专业师生及文学爱好者。有英文目次。东北地区优秀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
- 主管单位: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 主办单位:辽宁文学院
- 创刊时间:1984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鸭绿江街53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809
- 国内统一刊号:CN 21-1046/I
- 邮发代号:8-183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在时代十字路口的中国科幻写作——对话陈楸帆
陈韬[1];陈楸帆[2,3]
(4-10)
“新世纪文学的经典化”:路径与可能
张清华[1,2]
(11-15)
地方写作与当代文学史的重写路径
郭冰茹[1]
(16-22)
“经典确认”和新世纪文学史书写的难度
李浩[1]
(23-29)
作为考察新世纪城市文学的伦理叙事视角
张艳梅[1]
(30-35)
“活法”与“写法”:新世纪城市书写的代际嬗变与文化记忆
李姝[1,2]
(36-41)
“小说家言”有大道存焉
郜元宝[1]
(42-43)
浅谈小说创作中的“不可靠”叙事
范小青[1]
(44-45)
小说观念的“古”“今”问题
杨辉[1,2]
(46-53)
自然,天然,天意
陈仓
(54-58)
中国现当代作家年谱编撰的问题及反思
付祥喜[1]
(59-67)
作家批评与作家创作的同构性与互补性
李新亮[1]
(68-72)
汨罗江畔的一个夜晚
韩少功[1,2]
(73-74)
“寻根”视域遮蔽下的视角位移——重估“杭州会议”的作用及意义
聂麟枭[1,2]
(75-82)
“寻根文学”的考古学渊源——再探新时期文学的思想史读法
王逸凡[1]
(83-91)
重塑“中国”想象:1980年代考古新声、南方书写、乡土经验与文学“寻根”
黄英豪[1];魏巍[2,3]
(92-99)
新媒介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传统、新变与重构
黎杨全[1]
(100-107)
在分众化时代建构共同体——论新媒介与文学大众化
李强[1]
(108-115)
媒介转型中的文学与文学大众化
王玉玊[1]
(116-125)
场景、行动域与意义表征——刘醒龙《听漏》空间叙事论略
汪政[1]
(126-133)
“文侠小说”的开拓与侠义传统的深化——由刘醒龙《听漏》说起
朱寿桐[1,2]
(134-138)
文化传承视域中的《听漏》及其叙事探索
刘艳[1,2]
(139-147)
“十七年”文艺生产传播的地方性与全国性——以电影歌曲为例
武新军[1]
(148-155)
“十七年”小说的跨媒介传播与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重估
王杰[1]
(156-162)
那心中的草原是神性的草原——评艾平散文集《天生草原》
孟繁华[1]
(163-168)
番客书写与早期“海外中国”建构——以《平安批》《金墟》《归潮》《海邦剩馥》为中心
周小舟[1]
(169-175)
写“弱者”的小说——读王安忆《儿女风云录》
程旸[1]
(176-181)
“自我之歌”——再论《回响》及东西的小说美学
陈曦[1]
(182-188)
图像学视角下的地域叙事方法——论《仙症》与《刺猬》中的“父辈”形象
李瑞琦[1]
(189-194)
《白鹿原》与1990年代神秘主义文化征候
郝璐[1]
(195-200)
在变与不变之间:新媒介时代文学的言说方式——“新媒介时代与文艺大众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郝静慧[1]
(201-206)
雨燕,或贴地飞行——李强文学批评印象
吉云飞[1]
(209-209)
我的批评观
李强[1]
(21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