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与文明
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5)
简 介:《道德与文明》创刊于1982年,是国内最早的伦理学专业期刊。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致力于追踪伦理学学术前沿信息,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力求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等重大社会现实课题,以及各种应用伦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在稿件处理方式上采取专家匿名评审、责编和主编各负其责的编辑制度,确保所用文章的学术品质,鼓励学术探索和理论创新。
- 主管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
- 创刊时间:1982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1539
- 国内统一刊号:CN 12-1029/B
- 邮发代号:6-60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5期
                                
                                    
                                        广告
                                    
                                
                                    
                                        
                                        (2-2)
                                    
                                         
                                    
                                    
                                    
                                
                                
                                    
                                        根·魂·梦:建构中国自主伦理学知识体系的三大核心价值理念
                                    
                                
                                    
                                        王泽应[1]
                                        (5-16)
                                    
                                         
                                    
                                    
                                    
                                
                                
                                    
                                        论中华文化的伦理特质与可能贡献——钱穆文化道德观述论
                                    
                                
                                    
                                        肖群忠[1,2]
                                        (17-28)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伦理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郑卫丽[1]
                                        (29-40)
                                    
                                         
                                    
                                    
                                    
                                
                                
                                    
                                        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精神引领
                                    
                                
                                    
                                        孙春晨[1]
                                        (41-48)
                                    
                                         
                                    
                                    
                                    
                                
                                
                                    
                                        “第二个结合”视阈下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鄯爱红[1]
                                        (49-60)
                                    
                                         
                                    
                                    
                                    
                                
                                
                                    
                                        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挑战与回应
                                    
                                
                                    
                                        郭清香[1]
                                        (61-68)
                                    
                                         
                                    
                                    
                                    
                                
                                
                                    
                                        论作为世界观变革的历史科学及其伦理学筹划
                                    
                                
                                    
                                        黄学胜[1,2]
                                        (69-81)
                                    
                                         
                                    
                                    
                                    
                                
                                
                                    
                                        青年马克思道德观念中的“绝对命令”——基于卡因视角的讨论
                                    
                                
                                    
                                        张丽丝[1]
                                        (82-91)
                                    
                                         
                                    
                                    
                                    
                                
                                
                                    
                                        陈献章论“诚”的内涵、目标与工夫路径
                                    
                                
                                    
                                        姚才刚[1,2];龚瑞[1]
                                        (92-100)
                                    
                                         
                                    
                                    
                                    
                                
                                
                                    
                                        入道与成德:程朱理学格物、主敬工夫的“第一义”之辨
                                    
                                
                                    
                                        洪明超[1]
                                        (101-111)
                                    
                                         
                                    
                                    
                                    
                                
                                
                                    
                                        道德伤害的概念、结构和危害
                                    
                                
                                    
                                        刘志芳[1]
                                        (112-123)
                                    
                                         
                                    
                                    
                                    
                                
                                
                                    
                                        为什么不能放弃怨恨——基于佩雷布姆对反应性态度的批评
                                    
                                
                                    
                                        张秋霞[1]
                                        (124-134)
                                    
                                         
                                    
                                    
                                    
                                
                                
                                    
                                        公共经济政策理性的伦理学解读
                                    
                                
                                    
                                        齐守印[1];王莹[2,3]
                                        (135-149)
                                    
                                         
                                    
                                    
                                    
                                
                                
                                    
                                        非对称型互惠理论下的孝义务证成
                                    
                                
                                    
                                        陈曦宜[1,2]
                                        (150-163)
                                    
                                         
                                    
                                    
                                    
                                
                                
                                    
                                        美德与美德培育何以免于情境主义批评——基于人格心理学的补充
                                    
                                
                                    
                                        谢廷玉[1]
                                        (164-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