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

简  介:文学评论刊物。介绍并帮助读者赏析古今中外名著。《名作欣赏》是鉴赏中外古今优秀文学作品的名牌期刊。《名作欣赏》既刊登别有会心的解读赏析文章,又附录作品原文,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艺术审美方法,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高雅的品位,清新的风格;精彩的文笔,独到的鉴赏,乃其特色。

  •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 主办单位: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 创刊时间:1980
  • 出版周期:旬刊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柳巷南路云路街小区2号楼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0189
  •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034/I
  • 邮发代号:22-152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30期

良媒幸有管城侯:策彦周良与中国人士的诗歌唱酬 陈茜[1] (5-8)

“精灵”与“狐妖”——论《凯尔特的薄暮》与《聊斋志异》中的“他者”原型叙事与文化隐喻 柳婉馨[1] (9-11)

从《阿Q正传》与《老人与海》看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张怡春[1] (12-17)

大母神神话的变异与重构——艾丽丝·门罗与张爱玲的跨文化女性主义对话 杨纯颖[1] (18-20)

潮汕地域文化中的艺术文化与工艺文化探究 黄乐璜[1] (21-23)

平阳年画的三维艺术语言——结合清代“对刀门神”的初探 阎吉瑛[1] (24-26)

个体的在场:川剧《潘金莲》对小剧场“水浒戏”创作的影响 张唯钰[1] (27-29)

从《怒海孤忠》看陈化成人物塑造:传统与创新的交融 庄友龙[1] (30-32)

黄梅戏的声腔特点——以黄梅戏《碧玉簪》中李秀英一角为例 汪莉[1] (33-35)

《文选》祖饯诗选取标准探析 李凯[1] (36-38)

从《木兰诗》看北魏民族文化交融 李佳[1];王艺默[1] (39-41)

论近代石印小说的发展历程 张玉洁[1] (42-45)

若耶溪诗歌中的隐逸情怀探析 朱晓敏[1] (46-48)

叙事技巧视角下的文艺产业逻辑延伸——探究小说叙事逻辑的逻辑性与反逻辑性 王俊杰[1];靳佳朔[1] (49-51)

《黄河好人》:黄河岸边“生命屏障”的赞歌 李雪莉[1] (52-54)

美剧《狄金森》对艾米莉·狄金森入世形象的建构 周建新[1] (55-57)

论《连体怪物的生活情景》中的“怪物处境” 潘施玮[1] (58-60)

《白噪音》中的景观与拟像现实 李怀波[1] (61-63)

论《西游记》小说叙事的多重情节模式沿用——以“木仙庵三藏谈诗”为例 孔敏[1] (64-67)

山西革命烈士抗战家书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研究——基于文本分析的视角 杜瑞平[1] (68-70)

《莎乐美》中的象征主义美学 王兴伟[1] (71-74)

王维与范成大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李梦玲[1] (75-77)

论王维、柳宗元诗歌对宋元明清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卢春苗[1] (78-80)

论李清照作品中呈现的生命意识 张志英[1] (81-83)

李清照词作中“香”“瘦”“凉”的意象符号学研究 郭永慧[1] (84-86)

词心与世变:李清照“愁”情分期的历史情境透视 杨靖[1];张婉玥[2] (87-90)

在“呐喊”与“彷徨”之间——鲁迅文学的人文性重构与鉴赏路径 程兰惠[1] (91-93)

忠于文本,诚于文学——评田建民《启蒙先驱心态录:〈野草〉解读与研究》 李元浩[1] (94-96)

鲁迅小说的悲悯情感解读 徐凤仪[1] (97-99)

《呐喊》中的两类现代知识分子与他们的启蒙 李昊华[1] (100-102)

浅谈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时代价值 丛伶羽[1] (103-105)

“自然”概念的美学嬗变——以钟嵘《诗品》为中心 王雪霏[1] (106-108)

青年班固的思想自白——《幽通赋》述志路径探微 孙玉[1] (109-111)

宋代文学理论的理性精神——推崇首创 承认暗合 张月娟[1] (112-114)

《简·爱》中女性意识在跨文化语境下的解读与重构 唐怿春[1] (115-117)

互文性理论下《长相思》男性形象改编探析 李婷婷[1] (118-120)

楼梯意象的三重维度: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心理与女性困境 孙梦阳[1] (121-123)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勇士》 李志琴[1] (124-126)

跨文化女性主义视角下《喜福会》中女性身份的构建 李鑫莹[1];潘雁[1] (127-129)

短视频+文化IP:新媒体语境下山西黄河文化的创新传播策略 李天晓[1] (130-132)

传统的回响与再构:《黑神话:悟空》的文化创新路径 侯璐娜[1] (133-136)

数字素养视域下诗歌欣赏之美 刘艺欢[1];马丽莹[1] (137-139)

论巴金小说的结尾艺术 杨玺[1];吴国如[1] (140-142)

人性本真与文明阵痛——苏童《好天气》的两个关键 齐琪[1] (143-145)

城市场域下的疾病隐喻与疗愈图解——论毕飞宇《欢迎来到人间》 邱楚译[1] (146-148)

记忆叙事与身份建构——评朱利安·巴恩斯《唯一的故事》 戴菊杰[1] (149-151)

从《天堂》探究托妮·莫里森笔下的公路叙事 马亚军[1] (152-154)

浅谈基于荣格原型理论的《悉达多》人物分析 韩欣然[1] (155-157)

从角色塑造到精神映射——米切尔·恩德小说人物构建的艺术剖析 张冬梅[1] (158-163)

人工智能驱动出版新质生产力,如何使红色基因“活”在新时代少年心中——以《少年之约:跨越时空的红色承诺》为例 麻树强[1] (164-166)

《春天后母心》之苦情内核分析 白薇[1] (167-169)

《解忧杂货店》与《遇见未知的自己》之“解忧”比较研究 王森婧[1] (170-172)

现实、洄游、梦魇——电影《记忆》的“时间—影像”建构 沈欣瑜[1] (173-175)

一场由“空·色·情”构建的人生历程——论贾宝玉的日神酒神二元冲动 张莹[1];马林刚[1] (176-178)

归化与异化技巧在《傲慢与偏见》文本翻译中的体现 杜庭禧[1] (179-181)

爱欲与理性的辩证法——《会饮》中苏格拉底的哲人形象探析 常华[1] (182-184)

毛雯欣摄影作品选登 毛雯欣[1] (18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