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
简 介:文学评论刊物。介绍并帮助读者赏析古今中外名著。《名作欣赏》是鉴赏中外古今优秀文学作品的名牌期刊。《名作欣赏》既刊登别有会心的解读赏析文章,又附录作品原文,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艺术审美方法,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高雅的品位,清新的风格;精彩的文笔,独到的鉴赏,乃其特色。
-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 主办单位: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 创刊时间:1980
- 出版周期:旬刊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柳巷南路云路街小区2号楼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0189
-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034/I
- 邮发代号:22-152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8期
档案类电视纪录片《红色档案》的档案文化建构研究
冯威[1];霍冉[2]
(5-7)
红色纪录片青春化表达的困境与破壁
苏林[1];陈灿灿[2]
(8-10)
《论语》漫画中英文版的多模态翻译叙事研究
胡红辉[1];左雯琪[2]
(11-14)
《大学》西译的跨文化解读——马礼逊与理雅各译本对比研究
胡涛[1]
(15-17)
论朝鲜朝文人许筠对《世说新语》隐士思想的“顺”与“离”
张欣[1]
(18-20)
杜甫诗歌对新罗汉诗人崔致远的影响研究
施奕丞[1]
(21-23)
厚译视角下《大瓦山》英译研究
周莉莉[1];秦康[1]
(24-26)
山西古代壁画艺术价值利用研究
李晨[1]
(27-29)
南音元素在南音剧目《文姬归汉》妆造中的设计及运用解读
张晓岚[1]
(30-32)
高甲戏《怒海孤忠》故事创作的背景解读及艺术分析
李旋飞[1]
(33-35)
论诗歌作品中的“苏武牧羊”故事
孙振涛[1]
(36-38)
国于天地,长思尽瘁——《梁启超家书》家国情怀解读
张妍[1];吴蕴慧[1]
(39-41)
陈染小说的“墙”意象研究
王晓霞[1];李美英[1]
(42-45)
老年知识分子婚恋题材电视剧叙事分析——以《我的后半生》为例
张媛[1]
(46-49)
后人类语境下中国西部电影的人文困境探究
王昱博[1];车文丽[1]
(50-52)
波歇·尼尔森《人生五章》多维解析
宋桂霞[1]
(53-56)
艾丽斯·沃克笔下女主人公形象与妇女主义表现分析
马哲[1]
(57-59)
“审美资本化”的谱系、逻辑与反思——《审美资本化》要义简析
王苗苗[1]
(60-62)
漂泊的杜甫与沉郁顿挫的杜诗——兼论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储冬叶[1];朱倩[1]
(63-65)
精神摆渡的诗学实践——以居一诗集《冥想集》为中心
赵目珍[1]
(66-68)
数字电影中的成都文化景观与城市形象建构研究——以《前任攻略》系列为例
李泉[1]
(69-71)
朱熹与李退溪咏梅诗之比较研究
李瑛[1]
(72-74)
符号学维度下的电影改编创作模式研究
丁倬群[1]
(75-77)
均衡之美:读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张新[1]
(78-80)
颠覆与迎合——电影《美国小说》中的黑人叙事
王小慧[1]
(81-84)
从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谈审美的现实关切
王齐飞[1]
(85-87)
结构主义语言学视角下的《风波》解析
刘旭[1]
(88-90)
代际伦理与记忆政治:鲁迅怀旧书写的精神重构
李晶[1]
(91-93)
茅盾《春蚕》中的农民生活研究
李艺涵[1]
(94-96)
“高烧篝火御寒威”——论茅盾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
陈志平[1]
(97-100)
危中自救——论《谏逐客书》结构与功能的自洽
白鸿昌[1]
(101-103)
毛滂湖州时期词作探析
徐可盈[1];王纱纱[1]
(104-106)
唐代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意蕴探析
杨倩[1]
(107-109)
论《详注聊斋志异图咏》中“异境”图像的空间呈现及其隐喻意义
徐一博[1]
(110-114)
电竞融合文旅的创新性实践探索——以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为例
要鑫[1]
(115-117)
幽默文化视域下中国近代以来相声的嬗变与发展——以北京为中心的考察
张赵楠[1];白天浩[1]
(118-120)
桃源·“逃”源·“陶”源——《桃花源记》文本解读
沈林香[1]
(121-123)
浅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艺术魅力
谷曼[1]
(124-126)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态度转变的分析
吴圣哲[1]
(127-129)
生态美育视阈中的《一滴水经过丽江》的阅读研究
饶丽洁[1];朱鹏杰[1]
(130-132)
《竞选州长》中的反讽修辞和批评指向
杨亚慧[1]
(133-135)
困境中不懈而无奈的生存挣扎——悲剧理论视角下《无名的裘德》女性命运解读
陆湘芸[1]
(136-140)
压迫下的反叛与毁灭:《素食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徐畅[1]
(141-143)
韩炳哲《爱欲之死》中的现代社会爱欲危机诊断与理论分析
王彦[1];王齐飞[1]
(144-146)
汪曾祺小说《侯银匠》意蕴赏析
严昕睿[1]
(147-149)
《最蓝的眼睛》受害者符号学分析
吴胜利[1]
(150-152)
菲茨杰拉德《冬日梦》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黄飞宇[1]
(153-156)
巴赫金狂欢理论下《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布氏怪诞
刘筱[1]
(157-159)
疾病与救赎:《伊凡·伊里奇之死》的疾病叙事解读
邬湘源[1];马一丹[1]
(160-162)
叙事学视角下《你一生的故事》与《局外人》的哲学共鸣与超越
王渲紫[1]
(163-165)
爱虐共存的困境与超越——海子诗歌创作的精神现象论析
陈喜梅[1]
(166-168)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
殷萍[1]
(169-171)
“自然”与“自我”:浪漫主义视域下的《鸭窠围的夜》
何启豪[1]
(172-174)
与中国近现代美术家相遇:唐蕴玉的画旅文心
张远峰[1]
(175-177)
“西体中用”与“中体西用”——吴大羽与常玉的现代艺术比较
杨喻尧[1]
(178-181)
超越悲喜:《海鸥》中契诃夫的喜剧性与现实的交错镜像
谢宛颖[1]
(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