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10月07日 Mon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该刊已选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

简  介:文艺理论刊物。《南方文坛》在一穷二白中励精图治冲出了一条生路,它的锐意改版、刻苦创新,使之迅速在中国文坛崛起,由“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论园地”之一,成长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南方文坛》努力张扬新的编辑理念,一直致力于独特的高品位的学术形象和批评形象的建设,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的品牌栏目,其中我们精心组织的“跨世纪”,丛书的讨论、晚生代作家群的自白、今日批评的答问、《郭小川全集》的讨论等等都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大媒体均有报道和转载.尤其以评介前沿实力派批评家的“今日批评家”栏目,通过批评家对自己批评观的言说及其他批评家对他的再批评,不仅给世纪之交文坛的批评家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通过这种批评家之间的再批评,形成了思想的碰撞,达到了相互之间文学观念的交流、文化精神的对话,真正体现了文学批评的精神。为了在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文艺批评、寻求新路、寻求大发展,《南方文坛》达成了与广西师大出版社合作的共识,从而创立了一个更新更高更开放的人文学术平台,使《南方文坛》从创品牌的艰苦奋斗中,走向了持续发展、稳步前进的成熟时期。 《南方文坛》在坚持正确的政治舆论和学术指导下,继续敏锐关注当下文化现象,倡导率真,精辟而富有学理、才情的“绿色批评”,通过组织更强大的作者阵容,更新品牌栏目,增版扩容,评选杂志年度优秀论文,编辑出版具有双效的“南方批评书系,等手段来实践新的“前沿理念,精品意识,批评精神,学术形象”的编辑思想和全面提升刊物的质量。

  • 主管单位:广西文联
  • 主办单位:广西文联
  • 创刊时间:1987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建政路2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7772
  •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049/I
  • 邮发代号:48-87
  • 单价
  • 总价

2024年 第4期

如何读一首诗? 张伟栋[1] (1-1)

“老少年”的忧伤之旅——晚清少年话语与旅行中的变革 宋明炜[1] (5-24)

论晚清域外游记对域外现代城市的体验方式 蒋述卓[1];唐迎欣[1,2] (25-31)

“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嫁接——论西方文学与陈季同的译著、小说和戏剧 钱虹[1,2] (32-37)

洋务派代表、殖民地领事与新华文学先驱——晚清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的文学创作研究 金进[1] (38-43)

论弱的普遍性:基于两首当代诗的文本细读 张伟栋[1] (44-51)

有关伟栋的一点感言 程光炜[1] (52-53)

朝向众多未来的诗学——论张伟栋的当代诗研究 冯强[1] (54-59)

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学价值 王光明[1] (60-62)

小说的情节:有升有降——从“三”说起 张生[1] (63-70)

“叙事性”变局下当代中国新诗中的类型化倾向 曹珊[1] (71-77)

试论王朝闻文学理论中的“别车杜”影响 梁贝[1] (78-80)

作为精神选择的“非虚构”如何被唤醒——韩少功对我创作的影响 黄灯[1] (81-87)

还原“活的”历史人物及“非虚构”圆整再现——评陈歆耕的历史题材非虚构写作 郝雨[1] (88-91)

主体经验、痛感言说与修辞伦理——非虚构写作历史叙事“限度”问题研究 郭静[1];肖辉馨[2] (92-95)

想象的对话:夏氏兄弟与好莱坞电影 李欧梵[1] (96-98)

论鲁艺文学系教员作家群题材观的转变 秦林芳[1] (99-107)

包天笑《晶报》活动考论——以《钏影楼日记》为线索 黄诚[1] (108-115)

传承与新变:新革命历史小说的现实主义书写 赵学勇[1];贺燕燕[1] (116-125)

1980年代文学主流与支流的辩证性互动 魏巍[1];黄英豪[2] (126-131)

“民俗叙事”与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精神转换 杨国伟[1] (132-137)

文本主体性的“富集”与“催化”——以杨炼诗为中心 陈仲义[1] (138-145)

革命分层叙事与青年知识分子——关于王蒙革命知识分子小说 牛学智[1] (146-153)

世情叙事经验的流动与整合——论张怡微的上海书写 王小平[1] (154-157)

《米勒》:一则来自“文化医生”的现代启示——兼论卢新华小说新风格的萌生 马佳慧[1] (158-162)

一个时代的情感真相——论东西长篇小说《回响》 叶君[1];孙琦[2] (163-170)

梁宗岱译诗中的误读及其译介学意义——以《水仙辞》汉译为例 黄天源[1] (171-173)

个人遭际、民族叙写与时代镜像——论黄佩华长篇小说《花甲之年》 聂茂[1];张帆[2] (174-178)

继往开来——漓江画派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李永强[1] (179-185)

“新南方”视域下漓江画派的审美建构 黄光良[1] (186-189)

数字化赋能下漓江画派艺术的传播与继承 张冉[1] (190-192)

漓江百里图(局部)中国画 李永强 (19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