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该刊已选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

简  介:文艺理论刊物。《南方文坛》在一穷二白中励精图治冲出了一条生路,它的锐意改版、刻苦创新,使之迅速在中国文坛崛起,由“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论园地”之一,成长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南方文坛》努力张扬新的编辑理念,一直致力于独特的高品位的学术形象和批评形象的建设,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的品牌栏目,其中我们精心组织的“跨世纪”,丛书的讨论、晚生代作家群的自白、今日批评的答问、《郭小川全集》的讨论等等都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大媒体均有报道和转载.尤其以评介前沿实力派批评家的“今日批评家”栏目,通过批评家对自己批评观的言说及其他批评家对他的再批评,不仅给世纪之交文坛的批评家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通过这种批评家之间的再批评,形成了思想的碰撞,达到了相互之间文学观念的交流、文化精神的对话,真正体现了文学批评的精神。为了在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文艺批评、寻求新路、寻求大发展,《南方文坛》达成了与广西师大出版社合作的共识,从而创立了一个更新更高更开放的人文学术平台,使《南方文坛》从创品牌的艰苦奋斗中,走向了持续发展、稳步前进的成熟时期。 《南方文坛》在坚持正确的政治舆论和学术指导下,继续敏锐关注当下文化现象,倡导率真,精辟而富有学理、才情的“绿色批评”,通过组织更强大的作者阵容,更新品牌栏目,增版扩容,评选杂志年度优秀论文,编辑出版具有双效的“南方批评书系,等手段来实践新的“前沿理念,精品意识,批评精神,学术形象”的编辑思想和全面提升刊物的质量。

  • 主管单位:广西文联
  • 主办单位:广西文联
  • 创刊时间:1987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建政路2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7772
  •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049/I
  • 邮发代号:48-87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细节与整体观 吴天舟[1] (1-1)

延安戏剧中的抗战书写(1935—1949) 赵学勇[1];杨翠萍[1] (5-12)

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再论 赵稀方[1,2] (13-19)

上海与抗战文学 张中良[1];王梦琪[1] (20-28)

桂林文化城文学中的后方日常生活书写 刘铁群[1,2] (29-35)

“钢铁”何以未能炼成?——《在医院中时》及延安的青年教育问题 吴天舟[1] (36-44)

天舟印象 陈思和[1] (45-47)

一身经二世:在改造人与修订文之间——关于吴天舟的知识分子研究 方岩[1] (48-56)

“在世界文学中写作”学术研讨会纪要 沈杏培[1];丁帆[2];朱晓进[3];王彬彬[4];郜元宝[5];张学昕[6];张光芒[4];贾梦玮[7];季进[3];谢有顺[8];李遇春[9];萨支山[10,11];徐勇[12] (57-70)

第二届汪曾祺饮食文化研讨会纪要 白烨[1,2];谢冕[3];曹文轩[4,5];赵珩[6];王干;陈福民[1,2];高秀芹[7,8];姜波[9];杨早[10,11];李建新[12];王国平[13];徐刚[1,2];丛治辰[1,3];蒋泥;李铮[14];彭江河;王树兴;戴爱群;汪朗 (71-82)

从波德莱尔、瓦雷里到许拜维艾尔——戴望舒接受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三个维度 文学武[1];黄子琪[1] (83-88)

现代诗如何重写山水?——以“后朦胧”诗人观看西湖的三种方式为例 亚思明[1];胡龙飞[1] (89-9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当代价值 郭霆[1] (98-101)

论喜悲融正——由《哪吒之魔童闹海》引起的跨媒介美学思考 王一川[1] (102-117)

稚嫩的圣王与后革命青年——从《封神三部曲》《哪吒之魔童闹海》看中国神魔电影改编 赵汗青[1] (118-124)

晚清: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发端 任冬梅[1] (125-128)

“后人类会有怀乡症吗?”——当代中国科幻中的怀乡书写与家园重构 汪晓慧[1] (129-133)

“数字手稿”与“数字手稿学”的成立 王贺[1] (134-143)

批评意识的建构与时代精神的熔铸——石一宁文学批评与编辑思想观澜 钟世华[1] (144-148)

编码与对话:广西地域文化面向东盟的跨语际传播 李晓源[1];邹佳佳[1] (149-152)

“无限近似于透明”——从《推拿》到《欢迎来到人间》 王彬彬[1] (153-160)

“我不愿让你一个人”——张楚《云落图》的人物命运安排 丁茜菡[1] (161-165)

乡土文学的现象学美学阐释——兼评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 刘轩宇[1,2] (166-171)

作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思想文化症候的崔健摇滚 贺照田[1] (172-179)

金铁霖对中国民族声乐声部体系化建设的历史贡献 容世杰[1] (180-188)

从礼器到舞台:以羊角钮钟为素材的跨界创演艺术探析 李志雄[1];丁依[1] (189-193)

民族性音乐语言的重构与升华——以蔡世贤两首钢琴作品为例 曾娇琳[1] (194-200)

通江达海 中国画 李永强 (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