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文坛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该刊已选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
简 介:文艺理论刊物。《南方文坛》在一穷二白中励精图治冲出了一条生路,它的锐意改版、刻苦创新,使之迅速在中国文坛崛起,由“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论园地”之一,成长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南方文坛》努力张扬新的编辑理念,一直致力于独特的高品位的学术形象和批评形象的建设,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的品牌栏目,其中我们精心组织的“跨世纪”,丛书的讨论、晚生代作家群的自白、今日批评的答问、《郭小川全集》的讨论等等都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大媒体均有报道和转载.尤其以评介前沿实力派批评家的“今日批评家”栏目,通过批评家对自己批评观的言说及其他批评家对他的再批评,不仅给世纪之交文坛的批评家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通过这种批评家之间的再批评,形成了思想的碰撞,达到了相互之间文学观念的交流、文化精神的对话,真正体现了文学批评的精神。为了在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文艺批评、寻求新路、寻求大发展,《南方文坛》达成了与广西师大出版社合作的共识,从而创立了一个更新更高更开放的人文学术平台,使《南方文坛》从创品牌的艰苦奋斗中,走向了持续发展、稳步前进的成熟时期。 《南方文坛》在坚持正确的政治舆论和学术指导下,继续敏锐关注当下文化现象,倡导率真,精辟而富有学理、才情的“绿色批评”,通过组织更强大的作者阵容,更新品牌栏目,增版扩容,评选杂志年度优秀论文,编辑出版具有双效的“南方批评书系,等手段来实践新的“前沿理念,精品意识,批评精神,学术形象”的编辑思想和全面提升刊物的质量。
- 主管单位:广西文联
- 主办单位:广西文联
- 创刊时间:1987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建政路2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7772
-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049/I
- 邮发代号:48-87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3期
“人有人的用处”
姜肖[1,2]
(1-1)
论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的维度与难度
王泉根[1,2]
(5-12)
“儿童本位”论的历史真义及其理论资源
朱自强[1]
(13-18)
回归儿童文学的艺术常识——关于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思考之一
方卫平[1]
(19-24)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儿童本位观”辨正
张国龙[1];姚颖[2]
(25-30)
重审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论争与常识博弈——从“鸟言兽语”问题之辨说开去
谈凤霞[1]
(31-40)
启示与规约:新世纪成人文学名家的儿童文学创作现象论
陈香[1]
(41-45)
敞开的《围城》:媒介技术与数字时代的大众读者评论
姜肖[1]
(46-53)
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姜肖文学批评印象
丁帆[1]
(54-55)
理论的想象力还有可能吗?——关于姜肖的文学研究与批评
岳雯[1]
(56-58)
佛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曾繁仁[1]
(59-62)
生生美学的第二个十年进程
程相占[1]
(63-69)
晚明与晚清自然审美意识的代际嬗变——以文人游记为中心的考察
孙席席[1]
(70-76)
关于现代小说的“世界地图”——邱华栋《现代小说佳作100部》青年学者分享会纪要
邱华栋[1];张莉[2];白惠元[2];姜肖[2];李嘉华[2];张天宇[2];谭复[2];史玥琦[2];马晓康[2];陈小手[2];张鹏禹[2];程舒颖[2];曹译[2]
(77-87)
“世界文学”与“中国故事”——《空城纪》《现代小说佳作100部》作者访谈
邱华栋[1];邱田[2]
(88-92)
中国当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评邱华栋长篇小说《空城纪》
张陵[1]
(93-98)
装配文学城市,再造纸间历史——《空城纪》读札
赵晨[1]
(99-102)
汪曾祺《星期天》“本事”略考
郜元宝[1]
(103-115)
战时“边城”与生态“异托邦”的文学构筑——论汪曾祺1940年代小说中的昆明想象
陈思广[1];金洋洋[1]
(116-122)
走出憔悴忧伤的遗民情感自设——陈寅恪在王国维自沉事件后的思想升华
关爱和[1]
(123-127)
曾朴、曾虚白父子文学创作传承演变规律及其动因探究
董卉川[1];张宇[2]
(128-133)
理想的日常化——从20世纪40年代巴金致沈从文的三封信谈起
王雪[1]
(134-141)
“凡人史诗”与70后的历史突围——评魏微的长篇小说《烟霞里》
房伟[1]
(142-147)
从人物形象看范迁《十面埋伏》的“纯粹理性批判”
金庆伟[1]
(148-151)
体验经济视角下的剧本杀热研究
曾润[1];罗长青[1]
(152-155)
《登春台》:格非隐于“春”的写作诗学
张少娇[1]
(156-159)
论钱锺书学术思想的文学本体论与民族主体性——关于田建民《理论、交流、创作:钱锺书的“三维”文学空间》
刘勇[1]
(160-163)
“江南”的重塑与新构——兼论当代新诗的地方性书写
蔡蓓[1,2];罗小凤[1]
(164-168)
永不消逝的生命光束——评李舫《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
孙甜鸽[1,2]
(169-173)
走向“人文批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制度的嬗变——柳青《创业史》批评史考辨
肖庆国[1]
(174-178)
现代性的律动:19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声景”与文化表征
张婷[1]
(179-183)
脱口秀、异质性审美与再媒介化——从《好东西》看中国当代电影形态的变迁
吴昊[1]
(184-191)
沈铨在日本的影响力:从艺术传播到文化认同的多维度探究
刘英[1]
(192-196)
《回响》:从小说到电视剧的叙事差异
游明[1,2]
(197-200)
欢腾苗寨 中国画
黎小强[1,2,3];陈凌[4,5]
(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