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该刊已选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
简 介:文艺理论刊物。《南方文坛》在一穷二白中励精图治冲出了一条生路,它的锐意改版、刻苦创新,使之迅速在中国文坛崛起,由“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论园地”之一,成长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南方文坛》努力张扬新的编辑理念,一直致力于独特的高品位的学术形象和批评形象的建设,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的品牌栏目,其中我们精心组织的“跨世纪”,丛书的讨论、晚生代作家群的自白、今日批评的答问、《郭小川全集》的讨论等等都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大媒体均有报道和转载.尤其以评介前沿实力派批评家的“今日批评家”栏目,通过批评家对自己批评观的言说及其他批评家对他的再批评,不仅给世纪之交文坛的批评家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通过这种批评家之间的再批评,形成了思想的碰撞,达到了相互之间文学观念的交流、文化精神的对话,真正体现了文学批评的精神。为了在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文艺批评、寻求新路、寻求大发展,《南方文坛》达成了与广西师大出版社合作的共识,从而创立了一个更新更高更开放的人文学术平台,使《南方文坛》从创品牌的艰苦奋斗中,走向了持续发展、稳步前进的成熟时期。 《南方文坛》在坚持正确的政治舆论和学术指导下,继续敏锐关注当下文化现象,倡导率真,精辟而富有学理、才情的“绿色批评”,通过组织更强大的作者阵容,更新品牌栏目,增版扩容,评选杂志年度优秀论文,编辑出版具有双效的“南方批评书系,等手段来实践新的“前沿理念,精品意识,批评精神,学术形象”的编辑思想和全面提升刊物的质量。
- 主管单位:广西文联
- 主办单位:广西文联
- 创刊时间:1987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建政路2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7772
-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049/I
- 邮发代号:48-87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5期
批评之“用”
刘诗宇[1]
(1-1)
《百年新诗学案》总序
吴思敬[1]
(5-10)
把“新诗”放回它发生的历史之中
姜涛[1]
(11-15)
多元时代的诗学
易彬[1]
(16-23)
“80年代”:可遇而不可求的“诗歌年代”
王士强[1]
(24-26)
跨世纪诗歌现象考察
张立群[1]
(27-28)
用叙事的方式呈现台港澳诗坛的多面景观
古远清[1]
(29-34)
论广义叙事艺术与纯文学的关系问题——以《黑神话:悟空》为切入点
刘诗宇[1,2]
(35-44)
诗宇小记
李敬泽[1]
(45-45)
冲破理论话语的“围城”——刘诗宇和他的当代文学研究
李聪聪[1]
(46-50)
陈平原的“五快”
夏晓虹[1]
(51-51)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提出后怎样
关爱和[1]
(52-54)
学术规范、学术史与思想关怀
李怡[1]
(55-57)
学者风范与人间情怀——论陈平原教授学术的独立品格
田建民[1]
(58-62)
范式的确立与边界的拓展——重估陈平原的《左图右史》及文学图像研究
杨波[1]
(63-67)
《百鸟衣》发表70周年暨韦其麟作品研讨会纪要
(68-79)
青春性、民间性与经典性——重读长篇叙事诗《百鸟衣》
刘颋[1]
(80-83)
在文化变革中重塑文学经典——写在韦其麟《百鸟衣》发表70周年之际
刘大先[1,2]
(84-87)
《百鸟衣》:一个壮族青年的青春绝唱
刘铁群[1]
(88-92)
新中国民间文学政策引导下的文学创作——以《百鸟衣》为典型案例
田海林[1]
(93-98)
佩涅洛佩的编织:记忆与遗忘
格非[1]
(99-104)
抒情·荒原·纠缠——格非《登春台》读札
季进[1]
(105-109)
串珠式结构与人性黑洞透视——关于格非长篇小说《登春台》
王春林[1]
(110-115)
意义的倒置与倒置的意义——阿甘本从卡夫卡那里学到了什么
曾艳兵[1];刘春晓[2]
(116-120)
新时代非虚构文艺的“中国故事”建构
王晖[1];杨冰玉[1]
(121-126)
文学介入的问题史及其理论光谱
郑海婷[1]
(127-132)
传统赓续与现代革新之间——老舍与沈从文小说女性主体的启蒙意识辨析
黄晓娟[1];罗莹钰[2]
(133-140)
门径之学与通达之境——沈从文的古文字学视野及其跨界文化实践
刘媛[1]
(141-145)
普及性出版与桂林文化城文学教育的建构
徐小雅[1]
(146-152)
《四季书》的四个关键词
李师东[1,2]
(153-155)
乡野贤者的智慧——凡一平小说里的寓言
张佳琦[1];黄鹂[1]
(156-159)
当我翻检时代的骨骼、灰烬与硬块——关于几位60后诗人的阅读散记
张清华[1]
(160-168)
东西小说《回响》对中外文化的引用与接受
罗季奥诺娃[1]
(169-177)
结构的浮现和对主题的召唤——论王十月长篇小说《不舍昼夜》中的死亡叙事
邱振刚[1]
(178-182)
“乡贤”形象的叙事演进与乡村文化建构——从“士绅”到“新乡贤”
李雪[1]
(183-187)
桂南采茶戏跨地域传播研究——基于艺术特质、传播特点与动力系统的多维考察
温泉[1]
(188-190)
器物的生命史与观念史——跨文化视野下的鱼符鱼袋
王泽宇[1];李金娟[1]
(191-195)
吴昌硕篆刻字法探赜
彭作飚[1];梁冰[2]
(196-200)
穿越河山 油画
陈毅刚[1,2,3];李永强
(20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