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大观
Art Panorama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简 介: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调群众性、知识性、学术性与时代精神,为繁荣美术出版事业做贡献。
- 主管单位: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辽宁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88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2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2953
- 国内统一刊号:CN 21-1173/J
- 邮发代号:8-1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春山可望(局部)
                                    
                                
                                    
                                        卢贞
                                        (2-2)
                                    
                                         
                                    
                                    
                                    
                                
                                
                                    
                                        艺境新程——第五届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团作品选暨活动展影
                                    
                                
                                    
                                        赵利平[1];庄程恒[2];王艾[3];梁江[4,5,6,7];任道斌[8];卢中见[9,10,11,12];蔡显良[13];钟瑞军[10];龙虎[14,15];卜绍基[16];梁志钦;梁照堂
                                        (4-19)
                                    
                                         
                                    
                                    
                                    
                                
                                
                                    
                                        四川地区岷江流域盛唐末至中唐时期西方净土变相图的诸相
                                    
                                
                                    
                                        八木春生[1];陈思遥[2]
                                        (20-33)
                                    
                                         
                                    
                                    
                                    
                                
                                
                                    
                                        佛教语境中帝释图像与意义——印度巴迦石窟第22号窟前廊浮雕解读
                                    
                                
                                    
                                        李翎[1,2];L.Makarand[3]
                                        (34-39)
                                    
                                         
                                    
                                    
                                    
                                
                                
                                    
                                        关于云冈石窟造像面部雕刻细则的进一步考察——以第二期诸窟佛像为例
                                    
                                
                                    
                                        侯悦斯[1]
                                        (40-51)
                                    
                                         
                                    
                                    
                                    
                                
                                
                                    
                                        倪瓒《容膝斋图》真伪考辨
                                    
                                
                                    
                                        白冰[1]
                                        (52-68)
                                    
                                         
                                    
                                    
                                    
                                
                                
                                    
                                        从技法到风格:试探《胤禛妃行乐图》绘画技法与风格的成因
                                    
                                
                                    
                                        陈露[1]
                                        (69-74)
                                    
                                         
                                    
                                    
                                    
                                
                                
                                    
                                        “无意求工”的规约:明遗民书学旨向的身份归因——以归庄为中心的考察
                                    
                                
                                    
                                        赵顺[1];洪雨[2]
                                        (75-79)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术
                                    
                                
                                    
                                        邵宏[1];保罗·奥斯卡·克里斯特勒
                                        (80-86)
                                    
                                         
                                    
                                    
                                    
                                
                                
                                    
                                        “魔鬼的捕鼠器”:《梅洛德祭坛画》的象征意义
                                    
                                
                                    
                                        段思危[1];迈耶·夏皮罗
                                        (87-93)
                                    
                                         
                                    
                                    
                                    
                                
                                
                                    
                                        作为象征形式的“椭圆”:爱因斯坦、卡西尔与晚期瓦尔堡的宇宙学项目
                                    
                                
                                    
                                        乔泓凯[1,2]
                                        (94-108)
                                    
                                         
                                    
                                    
                                    
                                
                                
                                    
                                        “品味”与现代艺术——阿甘本论品味
                                    
                                
                                    
                                        华田子[1]
                                        (109-111)
                                    
                                         
                                    
                                    
                                    
                                
                                
                                    
                                        回到中世纪:罗斯金关于“生命整体”的艺术批评实践
                                    
                                
                                    
                                        修太宇[1];石琪琪[2,3]
                                        (112-116)
                                    
                                         
                                    
                                    
                                    
                                
                                
                                    
                                        论汉代语境:理解马王堆汉墓中猫图像的四个维度
                                    
                                
                                    
                                        徐志君[1]
                                        (117-121)
                                    
                                         
                                    
                                    
                                    
                                
                                
                                    
                                        神圣、往生与追孝:唐宋时期中土墓葬空间中涅槃图像的多重文化寓意
                                    
                                
                                    
                                        赵茜茜[1]
                                        (122-129)
                                    
                                         
                                    
                                    
                                    
                                
                                
                                    
                                        福建平和城隍庙壁画《地狱变相图》的图像隐喻
                                    
                                
                                    
                                        奚凯[1]
                                        (130-135)
                                    
                                         
                                    
                                    
                                    
                                
                                
                                    
                                        “曼荼罗”图式及其建筑表达:案例回顾与概念辨析
                                    
                                
                                    
                                        杨煦[1,2]
                                        (136-141)
                                    
                                         
                                    
                                    
                                    
                                
                                
                                    
                                        边界的模糊与混合:数字时代互动艺术对观者的时空重塑
                                    
                                
                                    
                                        崔薇薇[1]
                                        (142-144)
                                    
                                         
                                    
                                    
                                    
                                
                                
                                    
                                        翠溪一号(局部)
                                    
                                
                                    
                                        宋陆京
                                        (145-145)
                                    
                                         
                                    
                                    
                                    
                                
                                
                                    
                                        春风和煦(局部)
                                    
                                
                                    
                                        刘滨
                                        (146-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