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4)
曾用刊名: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6-1972)
简 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是一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一直坚持学术质量与社会关怀兼顾的办刊方针,以严谨、朴实的刊风相期许,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己任,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本刊是依托川大、立足国内而面向国际的学术期刊,既要反映四川大学的学术风貌、国内的学术创新,又要追踪国际学术前沿,旨在为世界范围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交流学术问题的平台。作为一份跨越人文、社科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发表文、史、哲、政、经、法等学科的优秀学术文章,在人文科学领域关注新思想、新资料和新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重视理论探索、实证调查和社会关怀。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
- 创刊时间:1955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成都市望江路29号文科楼355室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0766
- 国内统一刊号:CN 51-1099/C
- 邮发代号:62-6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重访马克思:深化理解哲学革命进程的三个新视角
任平[1]
(5-14)
价值标准问题的争论及其理论出路
刘同舫[1,2]
(15-21)
重审“绝地天通”——兼论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史存在的问题
曹峰[1]
(22-38)
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并行论——中国哲学起源新探
郭沂[1,2]
(39-53)
“西部儒学”的历史贡献
舒大刚[1,2]
(54-64)
技术价值互构:数智赋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生成机理
姜晓萍[1];杨舒雯[1]
(65-73)
技术治理、群众工作与“枫桥经验”
贺雪峰[1,2]
(74-80)
文本之“体”与诠释之“用”——试以“体用”范畴讨论中国阐释学传统
周裕锴[1]
(81-89)
《二娘子家书》对敦煌归义军史研究意义的再讨论
刘郝霞[1];项楚[1]
(90-101)
文法实践、符号层累与记忆重构——新文化史视域下古代文章虚字观念的动态张力
余祖坤[1,2]
(102-113)
人工智能的意义时间:“此刻”之谜
赵毅衡[1]
(114-120)
殷墟传统之外:三星堆早期发掘与早期中国考古学
霍巍[1]
(121-129)
“龙头”和“舵把子”——四川地方社会的权力图腾
王笛[1]
(130-139)
民国初年客居成都、太原时期的刘师培
关爱和[1]
(140-154)
民国前期报业失范与报律重建
杨天宏[1]
(155-174)
中国刑法学自主性的基本面向与发展前景
周光权[1]
(175-187)
法律思维规则的意义探究
陈金钊[1]
(188-199)
舶来品内销的误会——刍议李劼人与大河小说
吴天舟[1]
(200-209)
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以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为中心
张道奎[1]
(210-222)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70周年回首
周维东
(2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