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北京教育:普教版

北京教育:普教版

Beijing Education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

曾用刊名:北京高等教育

简  介:《北京教育:普教版》杂志是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指导刊物,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主办的全国性教育类学术期刊,是中文科技文献和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库双源期本刊遵循“搜寻教育视点、探求教育理论、传播教育信息、开掘教育实践”办刊宗旨,竭诚为全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服务。

  •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 创刊时间:1980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一区13号楼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7997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29/G4
  • 邮发代号:2-104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5期

心中有光,照亮学生前行的远方 任萍[1] (1-1)

大健康教育观:健康与幸福视角 俞国良[1];靳娟娟[2] (5-7)

“全员心育”赋能学生健康成长 杜荣贞[1] (8-10)

区域协同,精准施策,构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新格局 (10-12)

共同呵护,筑梦光明未来 宋继东[1] (12-13)

朋辈教育视角下中学心理志愿者队伍建设 毕姗[1];马昕[1];吴倩倩[1] (13-15)

以课间15分钟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吴伟东[1] (15-16)

落实“健康第一”理念 重塑健康教育生态 王永洪[1] (17-17)

对小学规则教育的思考 高德胜[1,2] (18-19)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校教育生态的重塑 李万峰[1] (20-21)

让尊师重教成为时代风尚 姜源[1] (22-22)

运河精神铸品牌 党建引领促发展 (23-23)

红色先锋践初心 槐园聚力育新人 (24-25)

以“U-D-S”策略推进区域“大思政课”建设 王塔[1];李淑欣[1] (26-27)

农村小学党组织领导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王小军[1];张建民[1] (28-29)

在养成教育中培养“向美”少年 郝冬华[1] (30-30)

阳光党建铸师魂 融合创新塑先锋 罗士臣[1] (31-31)

人机协同视角下教育集团教师培训者数字领导力培训实践 谢婧[1] (32-33)

构建六维培训策略,提升教师智能教学素养 韩硕[1] (34-35)

基于人工智能的循证教学实践与改进 樊凯[1] (36-37)

精准引领,构建区域推动校本研修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态 肖月[1] (38-39)

以服务型党组织领导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杜美英[1] (40-40)

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清华高研班的实证分析 殷蕾[1] (41-43)

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 提供积极的情绪价值 张建辉[1] (44-44)

以接纳为底色 做好情绪管理 胡凤琴[1] (45-46)

如何从压力应对转换为心灵滋养 李睿[1] (45-46)

青少年道德教育:在“天边人”与“身边人”的张力中构建价值认同 罗红霞[1];张月昕[2] (47-48)

科研擎动未来教育新图景 集团办学深拓育人新范式 (49-49)

科研赋能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以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为例 吴颖惠[1];燕海霞[1];张禹[1] (50-53)

教育科研赋能机制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院校”实践 燕海霞[1];张禹[1];乔昱[1] (54-56)

未来学校的坚守与改变 孙继刚[1] (57-58)

乘科技之翼 启未来新程 丁刚[1];李雪娇[1] (59-60)

未来教育视域下构建“家”主题劳动课程群的育人实践 王铁征[1];万璐璐[1];刘丽娜[1] (61-62)

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祝莉娟[1];方瑞[1];石洋[1] (63-64)

深化德育评价改革 激发学生自主成长 贾荣荣[1] (65-66)

家校社协同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三三模式”及实践路径探析 孟献军[1];潘艳[2] (67-69)

在学习进阶中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 于晶[1] (70-71)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富津津[1];林琳[1];赵汝英[1] (72-72)

高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探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单元教学设计为例 杨阳[1] (73-74)

立足学生成长 建设思政课堂 张蕾[1] (75-75)

回归学生生活 提高德育实效 史东梅[1] (76-77)

提升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路径 刘洪涛[1] (78-78)

增值性评价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应用与启示 许肇朗[1];傅继军[1] (79-79)

以关键问题为核心扎实推进“思维型课堂”建设 顾春鹤[1] (80-81)

大单元视域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设计 肖玥[1] (82-83)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战晓瑶[1] (84-84)

依托红色资源探索革命文化教育新路径 刘丽华[1] (85-86)

立足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 张书义[1] (87-87)

以校本课程“四原色”绘就整体育人“多彩卷” 王晓静[1];赵海峰[1] (88-89)

开展节气教育 传承传统文化 邓彬彬[1] (90-90)

构建微课学习场 提升学生学习力 赵婷婷[1];马志宏[1] (91-91)

幼儿主题游戏活动的实施策略 吴颖惠[1];李艳莹[1] (92-93)

校外教育中传统文化美育的多重视角 杨扬[1] (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