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3月16日 Sun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非遗传承研究

非遗传承研究 集刊

Research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简  介:《非遗传承研究》集刊是由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承办的。每年3、6、9、12月出版。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担任刊物顾问。目前是上海地区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专门研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学术刊物,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中国知网,CNKI)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来源期刊、超星学术期刊“域出版”来源期刊、龙源期刊网来源期刊。

  • 主办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中西书局
  • 主  编:陆建非;冯骥才(名誉)
  • 创刊时间:2016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上海师范大学体化楼101室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5-2350-6
  • 单价
  • 总价

总第

韵文“+非遗”,美美与共 费毅 (0-0)

创造非遗:文化政治中的表演性实践 王杰文[1] (1-1)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关注非遗传承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修订稿)》解读 金茹雪[1] (4-6)

上海市市级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传承状况调研报告 黄江平[1] (7-12)

非遗与城市共生,传承与教育同行——访谈上海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 陆建非[1];王晶[2] (13-20)

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实践中的问题探析 陈桂权[1];谢侨[1] (21-24)

非遗新青年的角色与价值取向探究 高忠严[1];韩文倩[1] (25-30)

官方非遗传播的“沉下去”与“活起来”——以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官方抖音号为例 所揽月[1];程柏冰[2] (31-35)

“谣言”与“童话”:网络社会下民间故事类非遗的新形态 卢翀[1] (36-40)

非遗的都市交响,生活的活态画像——《都市民俗与云间记忆》的生活方式面向与叙事实践 张琪舒涵[1] (41-43)

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以蔚县剪纸为例 李雪莉[1];胡卫军[1] (44-48)

尊古容变与求真慎变并举——传统音乐类非遗的当代传承方式 耿浩[1] (49-51)

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实践机制——以“胡氏根雕”为例 姚航[1];蔡丰明[2] (52-55)

炒揉七诀千里翠,洞庭传家碧螺春——“碧螺春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施跃文访谈 施跃文[1];栗天依[1] (56-60)

恩施摆手舞进校园的创新传承实践与思考 段炼娥[1];付勤[1];卢洋[1] (61-64)

高师音乐教育与“非遗进校园”融合的路径研究——以大调曲子为例 张庆华[1];马奇[1] (65-69)

非遗进校园,五育促成长——以“二十四节气里的幸福生长”课程为例 胡俊[1] (70-73)

用非遗推开“建筑可阅读”的古镇大门——以2024年金山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为例 王茜[1] (74-76)

世医故居何书田宅 何维芬[1];何维珍;何维国 (77-79)

执着于非遗寻踪的《都市民俗与云间记忆》 张雪 (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