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11月25日 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教育观察

教育观察

Survey of Education

简  介:《教育观察》创刊于2012年,是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创刊的学术期刊,由广西师范大学主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主要面向高校的教师、教育研究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学生,稿件应突出理论性、前瞻性、指导性及实用性,应能引导教育观念更新、促进高教改革、推动学术进步。

  • 主管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 主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 创刊时间:2012
  • 出版周期:旬刊
  • 地址:广西桂林市普陀路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教育观察》编辑部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3712
  •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388/G4
  • 邮发代号:48-362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S1期

基于CIPP模型的“行走的大思政课”评价体系构建——以成都大学“青阅成都”项目为例 任可雨[1] (1-3)

应用型大学“大思政课”建设研究 吴道文[1] (4-5)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初探 贺泽斌[1] (6-7)

“三全育人”视角下校本资源赋能“行走的大思政课”的价值机理与实践路径 黎佳雯[1] (8-9)

山野课堂:“行走的大思政课”的创新教学模式 饶涛[1] (10-11)

以红色音乐剧为载体的“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探索——以《红梅花开》为例 王任飞[1] (12-13)

“行走的大思政课”视域下四川红色资源在高校育人的应用路径研究 胡薇[1] (14-15)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优化探究 冯灿灿[1] (16-17)

立足天府文化的“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路径探索 杨霞[1] (18-19)

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新生态构建探索 付楷[1] (20-22)

“行走的大思政课”与成都高校“三全育人”理念融合的实践模式探索 黄可欣[1];朱四同[1] (23-24)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思政课”文化育人的三重逻辑探析 刘丹丹[1] (25-26)

以“红色资源+专业实践”为核心的艺术类专业“1233”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张璇[1] (27-28)

“行走的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育人模式构建、实践与启示 刘佳丽[1];杭嘉俊[1] (29-30)

基于“行走的大思政课”的护理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路径探索 张飞[1];罗诗语[1];余玲[1] (31-32)

面向来华留学生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苏辀恒[1] (33-35)

“行走的大思政课”:东盟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的探讨 高洁[1] (36-37)

“三链融合”驱动下“行走的大思政课”融入新工科实践育人的探讨 钟菲[1] (38-41)

高校“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五维五法”路径探索 金垚[1] (42-43)

高校建设“行走的大思政课”的原则、框架与路径 喻剑[1] (44-45)

实践育人理论视域下高校“行走的大思政课”育人效能研究 彭琪[1];罗小麟[1] (46-47)

法治实践育人的三维路径探索——以成都大学法援站“行走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为例 杨寒[1];蔡薇薇[1] (48-49)

“行走的大思政课”理念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路径研究 王利娟[1];雷茜茹[1];李欣蓉[1] (50-51)

“行走的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社会实践赋能乡村振兴的育人路径探索 刘宇[1];周凯娟[1];雷燕春[1];单金婷[1] (52-53)

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新范式探索 赖杭[1] (54-55)

情境化·地方性·行走式:新时代思政教育在地化实践的三重维度 代波[1] (56-57)

“行走的大思政课”沉浸式教学价值内化探究 唐霖[1] (58-59)

三维贯通:地方高校建设“行走的大思政课”的路径 王倩[1] (60-61)

高校开展“行走的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陈佳[1] (62-63)

书法艺术融入“行走的大思政课”的路径探究 常乐[1] (64-65)

高校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价值、原则与策略 冀凡[1] (66-67)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典礼仪式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探析 杭行[1];杨龙[1] (68-69)

红军教育融入高校“行走的大思政课”的价值——以绵阳革命老区为例 漆俊[1] (70-71)

“行走的大思政课”: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创新实践 郭昕睿[1] (72-73)

“行走的大思政课”赋能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 冯宇冰[1] (74-75)

“行走的大思政课”: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Z世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林志豪[1] (76-77)

“行走的大思政课”赋能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实践路径研究 卢梦寒[1] (78-79)

“大思政课”视域下教师党员“一对一”帮扶特殊群体学生工作实践路径探索 温心馨[1] (80-81)

“行走的大思政课”的实践逻辑与组织实施探讨 孙也椒[1];舒愉棉[1] (82-83)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陈静[1];程琬寒[1];邵洋[1];王新惠[1];张晶[1] (84-85)

实践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形象的四维建构——基于成都大学“青阅成都”项目的创新实践 胡忠浩[1];唐霖[1] (86-88)

“行走的大思政课”中辅导员专业素养要求与提升路径 刘瑶琦[1];周宗旭[1];王鹏云[1];漆俊[1];黄怡梅[1] (89-90)

从“课堂”到“现场”:辅导员工作中“行走的大思政课”育人实践探索 孙云孟[1] (91-92)

“行走的大思政课”: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索——以杨升庵文化资源为例 林丹[1] (93-94)

“大思政课”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与五育融合实践路径研究 徐杉[1] (95-97)

在“大思政课”格局中探索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 吴思睿[1] (98-99)

红色文化融入“行走的大思政课”的内涵和实践路径 陈璐[1] (100-102)

以赛促行,以行育德:理工科学科竞赛与“行走的大思政课”的双轮驱动模式探究 肖丽娟[1];徐杉[1];胡薇[1];杨红宇[1] (103-104)

“行走的大思政课”赋能资助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 李云杏[1] (105-106)

志愿服务场景中的双向赋能:“行走的大思政课”反哺式育人机制研究 裴天凤[1] (107-108)

体教融合背景下“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路径探索 臧要强[1] (109-110)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模式研究 龚硕[1] (111-112)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路径 吴亚玲[1] (113-114)

“行走的大思政课”:高校德育实践路径探索 彭俊[1] (115-116)

行走在网络中的思政课:高校新媒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与创新 黄怡梅[1] (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