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教育
University Education
简 介:《大学教育》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反映高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改革成果,促进高等教育人才素质提升,为我国高等教育和课程改革服务。
- 主管单位:南宁师范大学
- 主办单位:南宁师范大学
- 创刊时间:2012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地址:广西南宁市鲤湾路17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3437
-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387/G4
- 邮发代号:48-24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8期
基于文本情感分析的高校学生评教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许昕[1]
(1-4)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机遇、挑战与进路
贾隆嘉[1]
(5-9)
基于数据治理的职业院校网上办事大厅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以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赵欣[1];梁思林[2]
(10-14)
以问题为导向的石油化工技术类专业研究生课程群建设策略探究
杨占旭[1];李剑[1];关磊[1];杨磊[1]
(15-18)
高校教工支部党建与学科建设的融合路径探索
肖开益[1];李颖[1];张琴[1]
(19-22)
区域国别学视域下外语与专业复合的探索
陈扬[1]
(23-27)
工程问题导向,行业元素育人:石油炼制工程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的探索
王豪[1];李敏[1];刘新月[1];段明[1];魏登昱[2]
(28-32)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赵璐[1];蔡惠[1];王烟濛[1];周剑[1]
(33-39)
岗位任职类课程试卷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司剑飞[1];孙中华[1];骆彬[1];王赛[1]
(40-43)
“以学员发展为中心”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双语)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文桃[1];杨洁[1];王崴[1];王庆力[1]
(44-48)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公共基础课发展改革路径探索
周彦池[1]
(49-53)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固体材料表面润湿特性教学为例
陶杰[1];许杨江山[1];沈一洲[1];江家威[1]
(54-60)
基于实践思维培养的高校OPT教学模式探索——以组织行为学课程改革实践为例
罗晓俊[1];刘博然[1]
(61-65)
新工科背景下依托工程力学课程培养工程思维能力
何根[1];郭范波[1];欧阳晶[1];许斌林[1]
(66-69)
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价值理性述评
董丹萍[1]
(70-74)
数智时代英雄观教育的现实隐忧与纾解路径
艾丹[1];林贵长[1]
(75-79)
运输与配送管理课程思政体系设计与教学实施路径研究
耿心宇[1];杨足膺[1];王嘉馨[1]
(80-84)
新质生产力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探究
孙萌[1]
(85-89)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能源安全教育探讨——以山西能源学院为例
陈月[1,2]
(90-95)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高校反恐教育策略研究
袁晓春[1]
(96-1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刘淑艳[1];杨馨蕊[1]
(101-105)
郭大力故居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林远洲[1,2,3];王小元[4]
(106-111)
基于“学组制”的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工程力学专业为例
赵伟娜[1];张兆军[1];任晓霞[1];赵世军[1]
(112-115)
科教融合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傅联英[1];陈琳琳[2];朱轶[1];许淑嫦[1];夏玉华[1]
(116-120)
“双碳”目标下油气行业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辉[1];夏雪[1];赫海洋[1];姚军[1];侯刚刚[1];倪永良[1];张珂[1];高国旺[1]
(121-125)
基于产教融合的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苏日娜[1];楼建明[1];陈萌[1]
(126-130)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
陈晞琳[1]
(131-134)
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与改进对策——以东北三省为例
钱景昱[1];郭强[1]
(135-141)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雷艳[1]
(1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