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10月13日 Sun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化学教与学

化学教与学

Chemist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简  介:《化学教与学》期刊是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师范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全国公开发行正式刊物,发刊于1998年7月。著名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戴安邦院士为刊物题写了刊名。《化学教与学》的前生是创刊于1988年7月在全省中学生中有很大影响的内部刊物《化学之友》。 《化学教与学》的办刊宗旨是:繁荣化学教育教学研究,服务教师教学和发展,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化学教与学》遵循邓小平同志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以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启迪学生思维,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强调学法指导;强调教法研究,强调教学相长。杂志社通过组织多种活动,如化学竞赛、论文评比等,在帮助老师教好化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学好化学。

  •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 创刊时间:1998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后宰门西村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0546
  • 国内统一刊号:CN 32-1482/G4
  • 邮发代号:28-407
  • 单价
  • 总价

2024年 第8期

模型化、数字化、结构化:化学变化再认识 易容[1] (3-5)

蜀文化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曹珍华[1];王丹[1];文丰玉[1] (6-9)

基于核心概念的“元素周期律”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苏越炯[1,2];张文华[3] (10-14)

以“含氯漂白剂”为主题的情境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王琳[1] (15-17)

新课改背景下利用微观粒子模型探索初中化学物质项目式学习研究 李炜旭[1];黄姗姗[1];彭顺莉[2] (18-20)

科教融合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与改革 李向军[1,2];陈丽霞[1,2];姚鑫[1];赵红[1];曹金超[2] (21-24)

大概念统领的“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以“Na2S2O3的制备与性质探究”为例 代黎娜[1];申燕[2];王平[3];肖正军[4];邓文莉[5];丁晓武[4] (25-29)

基于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设计——以“豆腐的制作”为例 黄明[1];周立新[1] (30-33)

基于学科大概念下的情境教学设计——以“单糖”教学为例 伍贤玲[1] (34-37)

基于STSE理念的“从天然气、石油和煤中获取燃料”教学设计 宫雪莉[1];庄乾敏[2];刘冰[1] (38-42)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跨学科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呼吸性碱中毒”为例 廖荣滔[1];何裕丽[1] (43-47)

基于延时摄影技术的初中化学微项目学习设计——以“重现结晶之美”为例 张昇[1];要佳婕[1];孟祥林[1];马菲[1];张琳[1] (48-51)

富有化学特色的板书设计 陈锦[1];代鹏[2] (52-53)

基于真实情境与任务驱动的素养为本的教学——从认识乙醇到致敬二锅头传统酿造技艺 乐立莹[1];李明[1] (54-57)

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问题解决教学——以“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为例 祝永春[1] (58-60)

融入课堂表现性评价的化学教学实践——以“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为例 李艳[1];孔德靖[2] (61-64)

灰中寻盐——一节以“碳酸钾”为载体的主题式复习课 窦宁慧[1];黄海彬[2] (65-67)

大概念统摄下的主题式命题策略研究——以初中化学“科普阅读”为例 朱志国[1] (68-70)

从证据推理走向深度学习——以人教版“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为例 朱国定[1];何春霞[2] (71-74)

真实情境素材下的中考化学试题评析及教学启示——以2023年连云港市中考化学试题为例 张东青[1];刘文兵[2] (75-7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分析与启示 张珂珂[1];方子妍[1];李昱璇[1];周冬冬[1] (78-80)

基于Laurinda Leite量表的高中教材化学史分析——以“探究合成氨生产条件”为例 张伶[1] (81-85)

物质溶解和发生化学反应时的热量变化实验改进 司璐璐[1] (86-89)

基于学科理解的主题式创新实验改进——以“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实验的一体化探究”为例 季芸[1];颜洁[2] (90-91)

“粗盐提纯”实验的教育进阶及教育价值 马娜[1];孙毅[2];孙晓春[1];崔楠楠[1] (92-94)

铝热反应的实验改进 陈骜[1];高成[2] (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