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传播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简 介:《东南传播》是立足海峡西岸、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杂志紧盯理论前沿,透析传播实践,热心服务读者。在全国新闻传播类学术杂志中影响力靠前,实务性突出。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数据库期刊、中国期刊协会‘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指定刊物”。《东南传播》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部合作设立《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栏目,引导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前瞻性地关切媒体融合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与厦门大学传播学院合办的《海峡传播》栏目以促进两岸交流、加深两岸互信为宗旨,研究两岸传媒发展现状,在舆情、媒体转型、传媒政策、新闻教育、两岸交流等各种传播相关议题上展开深入探讨,提供一个两岸传播交流的宽广平台,构建一个多元互动的学术空间;与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合作《华莱坞电影研究》栏目着眼华莱坞电影生产机制、传播路径、收视规律和文化环境,共同描绘和规划华莱坞电影研究的宏图和愿景,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由新闻媒体提供新鲜案例和思考,由传播院校提供前瞻思路和理论分析,《东南传播》促成学界和业界在学术平台上深度融合,用互联网思维引领用户生产内容。本刊既是传统媒体业务探讨和论文发表的学习园地;也是传播院校科研活动总结和教学成果推广的理想平台。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创刊时间:2004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西环南路12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
-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3期
基于CiteSpace的红色报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邱璟[1];李雨欣[2];龙春英[1]
(1-5)
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价值引领策略探析
银勃旸[1]
(6-8)
现状·价值·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三维审思
邵轶[1]
(9-12)
网络生态文明视域下网络低俗文化治理路径探索
郝海洪[1];苏叶[1]
(13-15)
制造记忆:王维诗歌英译的荒野之音
李广寒[1]
(16-19)
新时代汉画像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曹妍[1]
(20-25)
国内外家庭传播研究的知识结构、热点前沿与启示——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图谱分析(2008—2023年)
陈丽娟[1];杨柯杉[1]
(26-32)
中国网红作为文化中介的国际传播价值研究
贾楚倩[1];严玲艳[1,2]
(33-39)
国际传播中科普短视频的视觉修辞分析——以星球研究所科普短视频为例
赵婉婷[1]
(40-43)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两岸文化认同的路径探索
陈军[1]
(44-46)
台湾悬疑剧海外传播的现状观察、问题剖析与路径优化
张陆园[1];许宝丹[1]
(47-51)
身体·主体·合范:台湾现代戏剧中的古典美学三维探究
孔令文[1];卢武[2]
(52-54)
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网络焦虑情绪引导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许鸿艳[1];解佳茁[1]
(55-59)
多层参与、新媒介联结、文化主体性:参与式发展视角下的贵州“村超”生成逻辑
张佩珊[1];陈研[2]
(60-63)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进展的知识图谱分析
熊妮娜[1]
(64-68)
中国-中亚交流电影文化间性与文化认同分析
陈天依[1];陈文静[1]
(69-72)
新时代语境下中国乡村电影的空间呈现与创新传播
刘旭颖[1];郑峰[1]
(73-76)
电影视觉语言中的影调设计及其应用研究
袁馨[1]
(77-80)
镜像理论视角下电影《新蝙蝠侠》主人公的身份重塑
陈柏萱[1];凌深然[2]
(81-83)
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开拓与创新——评董天策教授《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
沈正赋[1]
(84-87)
被消费的文化符号:“非遗”蟳埔女服饰的传播学考察
游嘉[1]
(88-91)
解构与失焦:互联网平台上公众疾病议题的话语遮蔽
苏怡丹[1]
(92-95)
城市闲置空间的生产与地方身份——媒介理论视野中的城市传播与风险治理
张中雷[1]
(96-101)
从想象到在场:城市漫步(Citywalk)的媒介实践与审视反思
杨语桐[1]
(102-106)
“漂移”的悖论:CityWalk(城市漫步)在景观社会中的抵抗与服从
张叶萌[1]
(107-109)
心物合一:城市宣传片中的时间构形与主体重建
李萍萍[1]
(110-113)
何以被真实地“看见”:数字时代下青年视障群体的自我呈现与媒介再现
王竣[1];李佳凯[2]
(114-118)
影视IP衍生微短剧的跨媒介生产:故事宇宙、情感共鸣和开放式生产
杨晓茹[1];范玉明[2]
(119-121)
智能技术驱动下艺术生产模式的深度转型——从协同创作到AI生成艺术的挑战与机遇
韩亚男[1]
(122-127)
提炼化、移动化、平民化:作为数字伴读的虚拟数字人
田娇[1];解紫琦[1]
(128-131)
离身·具身·涉身:科幻电影中AI的三种身体面向
王俊[1]
(132-136)
非遗纪录片中传统文化精髓的影像建构与传播研究——以《天工苏作》为例
唐伟哲[1];戴广东[2];刘永宁[3]
(137-140)
网络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情境建构、记忆连接与文化认同
王志强[1];李雯萱[1]
(141-143)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历史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景观建构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王楠[1];孙浩[1]
(144-147)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互动仪式建构——以河南卫视文综《舞千年》为例
许唯一[1]
(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