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苑
FORUM OF ARTS
简 介:艺术综合类期刊《艺苑》,自2005年创办以来,坚持“两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积极开展艺术科研与教研以及先进的教育观念、优良的师德师风的研讨;刊物内容充实、形式活泼,突出传达艺术经验、体验艺术审美、关注艺术流变的办刊特色,发挥着舆论导向作用。
- 主管单位: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 主办单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 创刊时间:2005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福州市闽侯县甘蔗街道学院路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545
-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8/G0
- 邮发代号:34-32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期
闽籍书画名家黄羲国画作品选登
黄羲[1,2,3,4]
(I0001-I0003)
技术变革赋能产业升级:2025年春节档电影观察
周星[1,2,3];张慧乾[4]
(1-6)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技术现代性与文化主体性:中国动画工业的突围——基于叙事重构、产业协同与哲学隐喻的多维分析
王雨馨[1];里晓行[2]
(7-11)
《唐探1900》:喜剧糖衣下的“思想炸弹”
王小尚[1];谭雅文[1]
(12-16)
视觉工业中的神话转码:《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狂欢与困境
吴英华[1];刘晨蕾[1]
(17-22)
戏曲文献中重文符号的形态与释读
龙赛州[1];陈灿[1]
(23-28)
话剧《奔月》:神话原型的当代演绎与审美表达
胡明华[1];张舒函[1]
(29-33)
主观戏剧的建构与私人悲剧的书写——论斯特林堡室内剧《雷电雨》
宋林羲[1]
(34-38)
清代画风影响下的朝鲜末期画坛——以朝鲜画家金圭镇为中心
李谦[1]
(39-45)
原创展览的互文性传播策略研究——以《宋词里的福建》为例
樊俊娇[1];江净沙[1]
(46-50)
原味——倪可风书法作品赏析
倪可风[1,2,3,4]
(51-54)
篆刻印章尺寸变化及其影响研究
沈金涛[1];关普扬[2]
(55-58)
审美经验与动作符号投射:人工智能编舞艺术作品的美学重塑
温济民[1]
(59-63)
沉浸式剧场中舞蹈的运用及其互动的实现——以《极限震撼》北京站为例
吴咨娴[1]
(64-6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5D策略
何竞平[1,2]
(68-73)
数字化时代的文化记忆:留青竹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肖昕[1];涂紫姝[1];冯菁[2]
(74-79)
数智赋能:桂南采茶戏非遗保护的新模式探索
段宇辉[1];林海[2,3]
(80-83)
以礼承乐——南音“拜师仪式”的传统与当代
陈振梅[1];翁娇玲[1]
(84-88)
“双创”背景下现代雕塑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李兵[1];徐傲楠[1]
(89-93)
高校声乐课程的本土化建构——以福州传统音乐为例
杨明玉[1]
(94-99)
从学报视角看艺术职业院校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创新模式
景献钰[1]
(100-103)
人工智能赋能书画修复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陈霞[1];吴昊[2];金玥[1]
(104-107)
吴凌昊油画作品选登
吴凌昊
(1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