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音乐
Modern Music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
曾用刊名:轻音乐
简 介:《当代音乐》是正规的音乐学术期刊(月刊)。办刊宗旨为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突出时尚性、知识性、学术性、权威性,报道当今乐坛信息资讯,刊发具有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创新性的音乐研究成果。
- 主管单位: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吉林省音乐家协会;吉林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85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2233
- 国内统一刊号:CN 22-1414/J
- 邮发代号:12-480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5期
戎装戏服 歌唱人生——“川歌歌王”陈小涛侧记
张徐[1]
(1-2)
“英歌”狂舞 虎跃“声”风——观原创音乐剧《黑凤梨(喜欢你)》
景作人[1]
(3-5)
美育浸润行动下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实践探索
刘柱[1]
(6-9)
数字浪潮下的“流行之声”——2020—2023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创新转型与多元发展
任佳[1]
(10-13)
里欧·努奇在歌剧《弄臣》中的形象塑造及演唱分析
李明月[1]
(14-16)
经典艺术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历史与实践
冯欣欣[1];张曦泽[2]
(17-21)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音乐教师数字素养探究
王艳[1]
(22-24)
唐宋教坊制度的东传研究——朝鲜半岛教坊的传入与其在高丽王朝的发展与变衍
王雪菲[1]
(25-29)
意大利美声“关闭”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杨拂音[1]
(30-33)
数智赋能高等音乐教育的新质艺术人才培养
夏云静[1];周鹏[2]
(34-36)
高校思政课堂中融入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林丹韵[1];李骏[2]
(37-40)
中华优秀音乐文化传承导向下高校“礼乐弦歌”音乐美育机制构建探索
殷钰[1]
(41-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天水师范学院为例
张莉[1]
(44-46)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音乐教育专业的施教举措
杨晨曦[1];唐荣[1]
(47-50)
钢琴演奏技巧与情感的相互联系及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探究
李嘉毅[1]
(51-53)
电吉他教学中的技术创新与教学方法探索
齐右忪[1]
(54-56)
传统音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路径研究
叶恩瑞[1]
(57-59)
二胡曲《红梅随想曲》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董云[1];韩蕾悦[1]
(60-62)
现代筝曲《苍歌引》的音乐与演奏分析
李思缘[1]
(63-65)
乡村振兴视野下川东地区“巴山背二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孙涛[1]
(66-68)
东北民歌的音乐特点——以《乌苏里船歌》为例
关贺元[1]
(69-71)
非遗说唱助力乡村振兴——以宁夏小曲为例
徐晨[1]
(72-74)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杨真真[1]
(75-77)
巴渝接龙吹打乐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蕴分析
文扬[1]
(78-80)
传承 传播 传人——从“出彩河南”原创歌曲看豫歌发展的三重维度
张震[1]
(81-83)
多元化教学模式下中国民族乐器推广的路径探索——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陈红[1]
(84-86)
海州五大宫调与运河流域文化互动研究
罗天羽[1]
(87-90)
咏叹调的多角度解读——以威尔第作品《她抬头仰望》为例
崔黄宇[1]
(91-94)
简析卡特《大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易良军[1]
(95-97)
普朗克《新事曲No.2》的风格特征与演奏实践探讨
降婷[1]
(98-100)
三首被忽视的《大号奏鸣曲》
马得元[1]
(101-106)
探析《罗马喷泉》横向结构的音色展衍方式
华敏[1]
(107-109)
中西合璧 贯穿古今——谭盾音乐作品《敦煌·慈悲颂》探析
杨欣然[1]
(110-112)
前奏曲与赋格体裁传统风格衍生发展探析
詹怡芳[1]
(113-115)
麻峰器乐作品《幽草》的创作与演绎
张帆[1]
(116-118)
管弦乐队中电子音乐效果的构建与融合探析
杨正我[1];黄瑶[1];白庭宇[1]
(119-121)
从《敬献中华》看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对齐尔品创作风格的影响
孙郡唯[1]
(122-124)
浅谈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银环”的角色塑造
董佳[1];陈喜红[1]
(125-127)
钢琴曲《流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特色
杨舒雅[1];卜莉[2]
(128-130)
沂蒙精神在民族歌剧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探索
和文阳[1];陈骢[1]
(131-133)
“一带一路”视域下民族器乐的创新性探究——以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为例
于巧琳[1];邓翔允[1]
(134-136)
福雷艺术歌曲《梦后》演唱分析
李文潇[1];张渊春[1]
(137-139)
合唱版《梨花颂》艺术特征及演唱要点——以厦门市湖里区青少年宫合唱团版为例
姜潇丽[1]
(140-142)
声乐演唱中的声音张力及其构建——以古诗词歌曲《幽兰操》为例
宋振中[1];董兵[1]
(143-145)
咏叹调《多么美丽,多么可爱》音乐分析及演唱实践
刘佳洛[1]
(146-148)
歌剧《唐璜》中选段《鞭打我吧》的音乐特点及演唱分析
陈雨思[1]
(149-151)
中国艺术歌曲《何必西天万里遥》的演唱分析
张兴燕[1]
(152-154)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实践探索
马骁[1]
(155-157)
歌以抒意 情以映心——福列《悲歌》艺术特征与演奏阐释
王沁[1];张璐[1]
(158-161)
小提琴演奏中的揉弦技巧及其应用探究
郑钰彬[1]
(162-164)
好客的井冈
程林[1]
(165-165)
童年的梦——致敬十班
王贺[1];刘铮[2]
(166-166)
宫词
薛逢[1];孙鹏飞[1]
(167-167)
盛世朝歌
于浩[1,2]
(168-170)
非遗舞蹈的传承与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施维纳[1]
(171-173)
中职舞校音乐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赵菲[1]
(174-176)
拉班“力效”对民族民间舞蹈“兰花”人物形象塑造的应用研究
李晨雪[1];曹海滨[1]
(177-179)
多彩童声 与梦飞翔——近期四川新创少儿歌曲佳作选评
杨小兰[1]
(180-181)
AI技术在当代多元化音乐创作中的两面性——以AI介入商业音乐制作的便捷性与版权归属问题为例
韩健[1];焦佳欣[2]
(182-186)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虚拟乐器与双古筝的电子音乐交互——孙宇明《繁星散落的夜晚》电子音乐思维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王心严[1,2]
(187-190)
美乐浸润夕阳红——定制老年乐团服务平台初探
曲艺[1];张祎梁[1];张金英[1]
(191-193)
智慧城市视域下青岛音乐地标建设发展路径分析
马若桐[1];彭少华[2];孟晓[1]
(194-197)
从《缘分一道桥》看AI赋能古风歌曲国际传播有效性
马颖[1];常乐[1]
(198-201)
阿多诺艺术中介理论的批判性研究
张是嘉[1];孔庆祥[2]
(202-204)